2016年5月7日,南京第二季“环城七十里”健步走现场。环城活动从中华门出发,沿路经过武定门、中山门、神策门,最后折回中华门,全程七十余里,吸引了上千人参加。有人说,站在城墙上看南京城,那真是日新月异,我们南京城现在是越来越美丽了。有人说,其实无论是触摸历史还是锻炼健身,城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处。
很少有人知道,南京环城活动的发起源于穿越历史风云的鲁迅先生。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的鲁迅,年轻,有梦想,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沿着南京城墙走完了第一圈。而在这之前,集体登城的活动只会在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进行。
中华门城门
老南京人都有在正月十六登墙的习惯。据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到城墙上走走,有“去百病”“踏太平”的作用。当时主要走的路段是三山门(即水西门)到中华门(旧称聚宝门),再向前的话是从聚宝门到通济门。
如今的三山门、通济门早已不在,只有中华门城堡依然屹立,几经沧桑。在南京近2500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南部的这座城门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472年,越国派范蠡在长干里筑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开端。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唐代诗人李白在这里写下《长干行》的时候,恐怕根本想不到,南京城会从这里起步,发展为今天的特大城市。南京,从这里开始, 有了道路、城郭、房屋和人气,也是从这里开始,书写城市的每一段故事,积淀出今天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城市风光面貌壮美的现代都市。
南京城墙中华门段航拍
筑越城之后,中华门所在区域,一直是南京的南大门,更是南京经济文化的中心。数代君王多将此处作为国都正门、国门,以显示皇权之威严。东吴时期这里被称为“大航门”,东晋时期更名“朱雀门”,南唐时期改名为“南门”,明朝时期又称“聚宝门”,直到民国获名“中华门”并沿用至今。
原南京明城墙垣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杨国庆说:“中华门瓮城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瓮城,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瓮城发展史上,它是一朵奇葩。”
中华门城堡由四道城门、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形状类似古代的生活器皿“瓮”。当敌军攻入第一道城门后,关上城门,使敌人陷入第一道城门和第二道城门之间,形成“瓮中捉鳖”的势态。在聚宝门建成之前,这样的内瓮城形式,只在南宋军事家陈规的《守城录》中设想过。相比于外瓮城,内瓮城可以从三面攻击敌人,防御性能大大提升。除内瓮城外,中华门内呈现的拱券门和千斤闸均为首创,改写了中国筑城史。
杨国庆说:“这种闸门的设置,应该是从明初朱元璋开始的。晚上关了城门之后,任何人不得入内。明中期的时候,有个皇帝南巡的时候,到城南外面,进城的时候晚了。他的随从就对城楼上的人喊,皇帝回来了,回城了,你要把城门打开。都不允许。所以他是住在哪里呢?他住在大报恩寺,当天晚上就住在那边。”
从空中俯瞰,中华门南以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北以内秦淮河为内堑,向来是南京城防体系的核心。拾级而上,依稀能听到鼓角齐动,战马嘶鸣。27个幽深的藏兵洞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隐藏过多少悬疑与杀机。(www.xing528.com)
进入藏兵洞,一股寒气扑面而来。门洞虽小,但是内在的空间非常大。杨国庆说:“传说藏兵洞能容纳三千人。其实,它以前叫瓮洞,除了藏兵之外,还用于储存物资,包括兵器火药、火炮、粮草等等军用物资,应该说是一个多功能的储藏的地方。”
公元1865年的夏天,中华门城堡上出现了一位外国人的身影—31岁的英国人马格里。他告诉新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眼前这片因太平天国战乱而变成废墟的土地上,或许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李鸿章陷入了沉思,这片废墟,原来是明清两代最著名的佛寺大报恩寺所在地。他更知道,在这个瞬间做出的决定,将影响南京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更关乎一场影响整个中国的巨大变革。不久,一组前所未有的新式建筑出现在南京聚宝门外—金陵机器制造局。孝亲礼佛,还是强军富国?家国之间,李鸿章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个新建的工厂在三年后就已经能建造新式的前膛炮和炮弹,中华门这一带由此成为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兵器生产基地。
然而,仅靠一两个机器制造局,难以改变近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凌的格局。650年前,大明王朝在建造城墙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坚如磐石的中华门城堡在历经冷兵器的捶打后,还要与现代化武器一决高下!现在看到这些能实实在在触碰到的弹孔,我们仍旧感觉惊心动魄。
南京,缔造过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黄金时代,却也曾承受过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灾难和最为撕心裂肺的疼痛。1937年12月,一枚枚炸弹从天而降,将城墙炸得千疮百孔,300日军乘虚而入,冲进瓮城。然而日军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在600多年前,就为他们设下了陷阱。中国守军将领组织了100多人的敢死队,呼啸般地从藏兵洞冲出,与瓮城内的日军展开肉搏战。这是中华门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与此同时,一处幽暗的孔洞正对长干桥,令中华门外的日军不断跌下桥。直到去年,暗孔中的秘密才被公之于众。
中华门上的日出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员朱明娥介绍说:“这个就是1937年为了抵御侵华日军的一个射击孔,当时可以架设一些机枪炮,它的射孔是对着我们的长干桥。”
外秦淮河水静静流淌,流过苦难与疮痍、悲伤与沉郁,倒映着屹立不倒的中华门,缓缓前行。废墟中的大报恩寺渐渐清晰,复归胜景;长干桥上的炮声已然消失,重回宁静。在今天的阳光下,庇佑过无数生灵的中华门,展现着祥和、幸运、持久和神奇。几经沧桑,风景或许变更了,但城市气脉依旧顽强延续,并进入盛世。城墙脚下的老门东也重现了往日的繁华。
城墙下的老门东有一种“升级版”夫子庙的感觉,充满着浓郁的老城南风情。都说最南京的是城南,而最城南的地方就是门东。
金立峰是土生土长的老城南人。对于他来说,中华门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便是老南京情怀和灵魂所在,让人无法割舍。自小在南京长大的他,为了留住儿时的记忆,到处奔波,拍了近万张照片。金立峰说:“这些老照片是静态的,我们南京人的这种人文风俗,照片不能留下来。后来我就想,自己本身就是做动漫的,那么我能不能用动漫的方式,把我们南京的这些生活文化去体现出来?然后我就设计了我们这个‘阿槑’的形象。”
如今这家在老门东的“槑好时光”便是以阿槑形象为主打的文创用品店。这家城墙脚下的小店,让各地的游客在这片古老又繁华的土地上,感受到最具南京味道的新鲜与创意。它又和各色各样的店面一起,让老门东的人间烟火更显旺盛。过去五百年,那些附着在历史墟境上的形声色意,所谓楚秦王气、南朝烟雨、赵宋残阳、明朝宫阙、天国风雨者,或托于古巷、或附于丘阿,或以诗表、或以词生。凡此种种,都在这座古城千年的皇皇之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意味。而金立峰,这位生长在中华门城堡边的新一代的南京人,正在将这种南京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向世人传递,而他执着于此的动力也正是满溢在南京人心头的城墙情结,以及今逢繁华盛世!
从中华门向东出发,过武定门往北走,就来到了东水关遗址。东水关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经过东水关,一路向东再向北,经过标营、中山门后,就来到了前湖,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