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人力、财力、物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方面提供的保障措施。我国应急管理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力保障
在我国,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矿山救护、抗洪抢险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业骨干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是社会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击力量。
2.财力保障
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应急资金和工作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按规定程序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财政预备费的拨付及使用制度,建立专项资金制度,建立中长期的应急准备基金,强化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保障作用,在强调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应急财力保障职责的同时,中央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提供低息贷款、信用担保及税收优惠等手段予以补偿。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应急融资和筹资机制,政府与商业保险主体基于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商业保险、再保险进入公共风险保障领域,开发新险种,扩大承保范围。同时,积极吸收来自国内外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和国际组织的赞助和捐助,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的投资与管理机制,培育和发展社会共同参与的危机管理财力保障机制。
3.物资保障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同时各地方应该与相邻省市建立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以备本地区物资短缺时,能迅速调入,保障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保障。
4.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等卫生应急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www.xing528.com)
5.交通运输保障
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根据应急处置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6.治安维护
公安、武警部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7.通信保障
信息产业、广播电视及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络,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8.公共设施保障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电力供应等部门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