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思想道德层面来说,社会关怀更多的是人性化的体现,是指关注人的情感、需求、社会行为等。“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崇德也被列入大学的德育领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

(一)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怀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关怀是一种博爱。“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具有呵护滋养他人的含义,是促进生命成长很重要的力量,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基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内在含义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终极目标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者爱人”, “仁”是一个完备的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其本质就是“爱人”。而且,“仁者,人也”“泛爱众而亲人”,儒家强调仁爱首先爱亲,进而由爱亲推及非血缘之亲的众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字面上是说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两者也都体现了道德关怀。从思想道德层面来说,社会关怀更多的是人性化的体现,是指关注人的情感、需求、社会行为等。

(二)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www.xing528.com)

“乃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也。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这是《辞源》关于“修养”的解释。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大学》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如果一个人的心正了,那么他的思维和行为都会随着心而正直起来,不会有失偏颇。《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极广博地学习,又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无论做人还是求学,都要从小立志,做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方能最终成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犹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它是指对道德的爱。崇德也被列入大学的德育领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由此可知,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引导,使青少年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树立爱国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培养都有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