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知识传授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灵、思想和观念世界的健康养成至关重要”[2]。相比于灌输式教育,自我教育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自我教育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对自我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自我教育过程中,作为改造对象的主观意识成为直接认识、作用对象,不再依赖于物质形式的载体。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自我教育的特征

自我教育是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教育方式。“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知识传授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灵、思想和观念世界健康养成至关重要”[2]。自我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自主自为性

自主自为性是自我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之一。自主自为性是指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从发起到实施以及完成和实现,都发挥着主体作用,所有教育行为均由自我教育者本人独立完成或者主要依靠自己完成。

自我教育的自主自为性特征是因为自我教育是一个在自我教育者本人自觉意识指导下的自组织过程。这种自组织过程是主体思想发展自主性、能动性的高度体现。自主自为性是在个体主体性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自主自为这一特性,教育就成为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反躬自省的能力,这就使得受教育个体在教育总过程中始终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自觉地进行着实践活动。一切其他因素都作为一种外在环境支撑而存在,只能对个体的行为思想产生影响,而不能够直接指使个体做任何行动,更不可能让个体被动接受一种价值理念和思想。

自我教育的自主自为性以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为基础,成熟的自我意识使得个体不仅能够审视外部世界,还能够省视自身。自我意识使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关注自己,自我成为个体思考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可感知世界唯一的可支配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变革世界、变革自己。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体主体性的觉醒,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产生了自己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体对于世界和自身的变革。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始终是以独立自主的状态来参与的,自我教育个体对教育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和安排,对教育行为有自己的选择和计划,对于结果的评定也是基于自己的角度。自我教育过程中,原先被视为被动接受对象的个体开始自己主动操控教育过程,自己全程实施整个教育活动,教育计划的设定、实施、评价和调节,无不是个体自己承担的。于是自我教育个体成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感受者,担当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在这两种角色的自由转换中,个体的思想实现了嬗变。

个体感受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并为了化解压力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个体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可以自我选择教育目标、自我选择教育内容、自我内化教育方法、自我调控教育过程和自我评估教育效果。在这个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实现自我”的重要性。相比于灌输式教育,自我教育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2.相对封闭性

相对封闭性是指自我教育系统中,自我教育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统一于同一个体自身,在个体范围内就可以构成教育矛盾关系,开展教育活动,无需外在力量的过多涉入。同时,这种封闭性是相对的,自我教育个体可以在自我范围内开展教育,但仍需要外在教育者的引导、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支撑,完全独立于环境的自我教育会陷入主观专断的误区而迷失方向和影响进程。

自我教育之所以具有相对封闭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类意识的特性决定的。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外界,还能将视角转向自身反观自省,站在主体位置审视作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和自身。人类意识高于动物意识的地方在于,除了对外界刺激积极反映的功能外,人类意识还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能力——建构能力。这种建构能力建立于人的意识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熟练运用的基础之上。人类完善的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将外在信息刺激转化为抽象的信号,借助思维运作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可以认识对象的表象和属性,尤其是对于不能或者不易用第一信号系统感知的对象更是有力。人类意识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和思维规则反映自身的情况,并在主观世界中构建出一个与现实对象同构异质的映像。于是个体的主观领域内便同时出现了一个作为认识改造主体的自我和一个作为认识改造对象的自我,一对矛盾便形成了,自我教育模式在个体主观领域内构建并开始运作了,不需要外在教育力量的参与。然而自我教育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外界相联系着的。因为,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本来就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活动的,需要外在环境的信息和物质的交流作为支撑。同时,由于个体自身的局限性,在一些环节上还不能独立完成或者独立操作,这会造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偏差和误区,必须要外在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干预、指导,推动自我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自我教育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对自我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封闭的系统使得自我教育个体可以脱离外在教育者的直接参与,自主独立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减少了外在教育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给予个体更大自由发挥的余地,为主体性彰显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封闭的相对性要求自我教育个体必须始终关注环境的反馈信息和外在教育者的指导,不能主观臆断地实施教育活动;作为自我教育的监控者的外在教育者也必须紧密关注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及时、准确地引导。

3.直接性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中介性的,除了自我教育是直接性的。外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于共性化,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个性和直接性。个体是教育的主体,个体可以更好地把社会标准和自身的特点融合起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我提出要求,进而确定自己不同时期的思想目标和品德修养目标,最终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思想。中介性或间接性说明教育是手段,而非目的。直接性是指:一方面,教育主体无需借助其他力量就可直接认识教育客体;另一方面,教育方式上直接以自身体验为切入点,排除了中介性、中间性,跳出所谓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入到价值领域中,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巩固和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自我教育过程中,作为改造对象的主观意识成为直接认识、作用对象,不再依赖于物质形式的载体。传统教育模式中,面对众多教育对象,教育者需要借助其他力量和途径才能把握大概情况,不能确保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全部情况,而且教育的规划也是多依靠单方面制订的。由于实践经历不同,教育对象不一定能对教育活动产生共鸣,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就会打折扣。

自我教育是在个体切身感受的基础上自己设定和实施的,实施的教育有明显的针对性,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也能及时反映到教育活动的操控者那里,并及时做出修正。既作为教育对象又作为教育主体的个体由于参与了自我教育,积极关注整个活动,对于教育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和信任感,接受过程中的心理阻碍会减少,接受效果会更明显。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分别为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而且二者活动范围也不同,相互把对方视为一个外在存在。这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设定、规划、实施及评定都是由另一个独立的个体执行的,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多的偏差,针对性不强;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也会把施加于自身的教育力量视为对自己的异化,产生抵制心理,这就会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低效。而自主自为的自我教育则能够打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障碍,加深双方的信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并且,还构成了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与人的其他特性相比,主体性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为我性,更能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收获自我价值。

个体自我教育的为我性形成了个体自身对内在品德的需求。主体的为我性是指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促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接受主体的为我性主要是指从满足自身的需求出发,受教育者根据其内在的标准判断教育者的宣讲内容是否可以为自己所用,如果有用,受教育者就会自主接受它们,相反就会产生抗拒。所以,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人的为我特征出发,满足人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特别是要为实现个体价值提供精神力量,在精神力的指引下,主体才会目标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才能让理想信念教育获得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自我教育者的直接性是建立在自我体验的价值真实性之上的。自我教育个体自主自为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自己的实践经历与体验成为调动情感的最直接的依托,自己的切身经验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材料。自我教育的直接性对于自我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增强了针对性,调动了情感,提高了教育效果。事实证明,自我教育个体越能真实认识自我,越能提高情感认同就越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任何个体关注自我发展都是多于关注他人发展,作为一般的教育者也是如此。常规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关注相对较少,而且是以关注自我为跳板来关注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中的教育者的关注是对于主体和对于客体关注的高度统一,这从主观动机上就使得自我教育比其他教育更有优势。

4.全时空性

全时空性是指自我教育对教育环境的全面适应性,它可以在此时进行,也可以在彼时进行;可以在此地进行,也可以在彼地进行;可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在那种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一旦被激发,自我教育就会按照过程循序渐进地进展,环境只是自我教育的潜在支撑因素。自我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对自己进行教育,因为自我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物质统一、精神统一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存在于同一时空,不仅可以全程掌握对象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随时干预对象的思想与行为。

全时空性使得自我教育比其他教育要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毕竟是两个人或组织,在时空上是可以分离的,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才相互联系发生影响。除此之外,二者是作为两个不相关的独立个体存在的。教育者不能全程观察教育对象,即使可以观察到其行为,由于思想与行为并不一定是同一的,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对象的真实思想。

(2)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活动的进行对环境依赖很大。环境设置既要符合教育主题,又要考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情况。教育环境的布置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教育则不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统一于一身,随时掌握对象情况,可以以第一身份与对象交流,对象不会从态度上产生抵制和叛逆。这对于化解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时空上的分离,导致情感上的疏离,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使得教育者只能择机开展教育,而且教育环境的布设也增加了教育成本。自我教育的成功实施则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随时开展教育。

(3)传统教育模式由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分离,以及教育活动的计划性,教育活动往往被分为一些独立的阶段,对儿童、少年、青年和成人等对象的教育各不相同,各个阶段的教育安排有异,教育对象一旦离开了原设教育环境就不再是教育对象,教育过程中断也造成了教育效果的断层。自我教育能够打破教育的阶段性限制,根据对象自身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弥补外在教育者的缺位,具有持久和稳定的激励效果。

与一般的教育不同,理想信念教育是从满足人们的需求出发,尤其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不断引导和启发人开发思维,改变人的观念,引导人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目标,进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强的精神动力。

5.终端性

终端性是指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可以视为教育环节的终端,是对外在教育的承接和深化,是外在教育产生作用的最终决定环节。自我教育机制的终端性是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上来讲的,自我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末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开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激发与进行是外在教育进入个体注意范围的关口。没有个体的主动关注,外在教育内容进不了其感知范围,达不到感知阈值,成为过眼云烟,自然不能入脑入心。自我教育意识的产生是自我教育开展的前提,也是外在教育内容能够进入个体内心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自我教育视为把外在教育引入个体内心世界的导引者和守门人。没有自我教育的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外化进程就进行不下去,理想信念教育目的就不能顺利实现。

自我教育的终端性是外在教育生效的标示,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个体的自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往往就被挡在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之外,不能真正入脑入心。只有激发和促进自我教育,打开通向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门扉,让教育对象在自己开垦的土壤里自主播种、耕耘、收获,这样才能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自我教育的环境

1.自我教育环境的个体分化

自我教育个体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此系统并不是也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把自我个体以外的一切因素都作为自我教育机制系统的环境来看待,自我教育环境为自我教育系统的运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自我教育环境是将其内部组成的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力,以特殊的方式作用于个体认识的形成。

环境对自我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培育就必须在自我教育环境中进行,须臾不能离开,自我与理想信念教育环境自成一体,人触境才能生情,自我教育必须在环境中进行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自我教育者的主体性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良好发挥才使得自我教育从可能变成现实。自我教育个体经常在这些环境中活动,直接接受来自这些环境传递的信息、物质和能量,这些环境发出的刺激更受个体的关注,更容易影响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决定着自我教育的具体走向。一方面这些交流联系是直接的,传递内容是明确的;另一方面,这些环境的交流在自我教育系统即自我教育个体所接收的信息中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其传递的信息对自我教育系统影响最明显,是影响自我教育进程的主要因素。自我教育机制运行的正常与否会改善或破坏环境,环境本身的变化也会改变自我教育的运行。

2.自我教育环境的划分依据

(1)依据环境中构成因素是否具有能动性。按照环境中构成因素是否具有能动性,可以把环境分为“属人”环境和“属物”环境。

1)“属人”环境。所谓“属人”环境,指的是自我教育系统之外所有的社会个体构成的集合,包括自我教育者的血缘关系成员(如家庭成员),具有共同社会生活的群体成员(如同龄群体)和共同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矛盾体系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者和理想信念教育知识。这些因素作为自我教育系统的环境存在,同时还作为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而存在,与自我教育系统积极地交流信息、能量和物质,影响自我教育的进展。人的环境与自我教育系统在交流方向上呈现出双向互动性特征,相对其他环境因素来讲,它们对自我教育的影响更直接、迅速。

在自我教育“属人”环境中,思想教育组织者具有重要地位。自我教育的个体自己不可能最先拥有先进的素质,必须要外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初始的灌输、引导。思想教育是主导性非常强、方向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外在教育者进行监控、引导和指导,如果没有外在教育者作用的发挥,自我教育就会陷入“不教育”的放任自流的误区。作为思想教育基本途径的自我教育也离不开外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会成为“无指导的教育”,陷入放任自流的境地。所以,把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者作为一个特殊因素单独关注是有必要的。

2)“属物”环境。所谓“属物”环境,指的是自我教育系统之外的所有非人的因素构成的集合,包括自然化的物的环境(如山川河流、动植物)和社会化的物的环境(如建筑、机器、音像资料)。“属物”环境主要是对自我教育的物质保障,包括对自我教育个体生命维持的保障和对自我教育活动所需物资的保障。这些因素形态比较固定,在自我教育进行过程中以一种静态、被动的方式为自我教育系统提供物质、信息和能量,在联系交流的方向上,呈现出单向性特征。虽然物的因素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是被动的,但是其作用是基础性的,它不仅为自我教育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还是人的环境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物的环境做基础,就没有“属人”环境的存在,自我教育系统就没有得以演进的可能性。物质环境为自我教育个体提供了存在和活动的基础,社会环境奠定了自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2)依据环境的时空范围。按照环境的时空范围,可以把自我教育的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宏观大环境。

1)小环境。所谓小环境,是指自我教育个体经常活动的具体环境(如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单位环境等)。自我教育个体与周边小环境的交流互动性更强,对于来自小环境的信息刺激反应更加积极、受其影响也更大。

2)宏观大环境。所谓宏观大环境,是指周边小环境以外的其他环境的集合(如社会物质生产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国际关系等)。社会大环境虽然与自我教育个体的互动性不强,多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但是社会大环境作为最基础的环境对自我教育个体的行为具有根本性制约作用。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指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担当直接反馈者和最终评判者的角色。个体的行为实施后,社会环境会对其做出多方面的反应,这些反应又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自我教育活动。同时社会环境还是个体行为的评判者,主要是从个体与周围人关系、对社会作用价值角度做出评判,这些评判会促进或抑制个体的相关思想与行为,也会对自我教育方向与进程产生影响。作为更基础的宏观大环境与个体的直接交流并不多,以单向交流为主,个体被动接受其发出的信息刺激。宏观大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基础性影响,通过周边小环境发挥出影响力量。这种环境不会对自我教育具体过程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却对自我教育的一些前提性条件做出限制,如社会大环境以其传统文化的力量,塑造了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规定了自我教育的方向和基调。

(3)依据环境的性质。按照环境的性质,可以把自我教育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1)“硬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它是可以通过有形的物质性指标来衡量的环境因素。它包括能够影响自我教育个体或人类教育活动的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总和,具体指政治制度、法律、经济等方面能用指标量化的因素。从客观上来讲,“硬环境”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主体对孕育客观事物新规律的掌握和运用。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优越,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合理完善,整个国家团结安定,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们必定团结一致,情绪安定。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软环境”。所谓“软环境”是不能用物质指标量化但客观存在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自我教育主体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社会风气、民族性格特点等,具体是指文化环境。在实践中产生理性认知对于人类来说并不简单,站在微观的角度看,理性认知的产生需要主体进行自我教育,不断蓄积知识信息,还需要一定的契机才能产生。自我教育环境中,最关键的就是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环境中影响主体活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类在获取理性认识和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和掌握非常重要,它能够为人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换言之,古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能够为思维主体捕捉问题提供充足的认知基础。文化环境能够影响认知的产生,原因在于思维和心理等各种动机会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特别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思维和心理活动也会更加活跃。

自我教育环境对自我教育者的素质处于支配的地位。人的理性认识的形成,从主观角度出发,在自我教育环境中,自然环境对认识自我教育主体的素质具有支配作用,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可以为自我教育主体提供直接思考的条件,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育的途径不断促进思维主体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素质的提升。自我环境中的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影响个体思维活动的身体器官条件和现实生活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在形成认识素质的过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处于支配地位,除此之外,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在更深层次的人的素质构成以及影响人的思维活动中发挥作用。体力素质对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力素质是创造的基础。精神素质可以引导主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主人翁责任感,并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动力和信心,从而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主体的素质越高,能动性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更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自我教育的自然环境可以激发意志和积极性。

自我教育个体、外在教育者和外在环境共同参与自我教育过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离开任何一方,自我教育都会无法进行或者陷入迷失方向的误区;只有充分发挥和协调各方面的作用,才能使自我教育按照预期理想方向发展,发挥出独特的教育优势。

(三)自我教育的规律

1.外部刺激规律

运动性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特征,自我教育体系构成要素之间也处于不断的联系之中,环境和外在教育者在自我教育的全程中与自我教育者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不断实施着对个体的刺激。这些来自不同源头的刺激在自我教育的全程不断地发生着。刺激源是多个方面的,既有外在教育者,又有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些刺激由于来源多样,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对原定目标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外在刺激如果与目标同向,就会对自我教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造成自我教育体系的紊乱,影响自我教育的进程;如果刺激之间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积极推动自我教育进程,反之相互冲突的刺激之间指向不同方向,会导致自我教育体系紊乱,个体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对个体造成精神上的损伤。

同时,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刺激的稳定性对于自我教育的稳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行为是在不断地刺激下获得动力的,具体的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一旦原有的刺激流中断,个体的行为就会由于缺乏直接的推动而停滞。个体会由于缺乏刺激感到原有目标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而将它剔除出目标体系。(www.xing528.com)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外在教育者充当着监督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外在教育创设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境依托之一。在自我教育激发阶段,外在教育者不仅向个体发出、输入合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刺激信息,同时还利用掌握的资源条件对与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合的刺激信息进行阻隔。在个体自我认识、自我设计阶段,外在教育者虽然不直接参与,却可以应个体的请求或主动帮助其认识自我、设计自我。

在践行与调控阶段,外在教育者还担任着监督、评价自我教育活动的任务,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同,外在教育者的评价主要是从外在角度进行的。他不能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思想状况,但却可以凭借掌握的有关知识经验,根据对个体外在行为和状态表现对自我教育的进行情况进行判断和效果评估,也可以通过与个体交流思想的方法了解个体的思想状况。外在教育者根据对自我教育个体行为状态的观察和评判结果,对自我教育个体活动实施积极反馈和引导。

外部刺激规律启示人们:①外在教育者要努力加强对各种刺激的过滤与控制、引导。外在教育者要积极构建一个有利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发出正向刺激推进个体自我教育的正向发展,对于不能掌控的外在教育环境的刺激要尽力过滤掉不良信息,对于原始刺激进行引导,使其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对自我教育的刺激进行控制,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刺激,过多的刺激,无论是否与目标一致都会有负面影响。②对于自我教育的个体来讲,主要是增强识别能力、加强意志力和抵制干扰的能力。

2.目标体系的向心性与变动性规律

自我教育目标的形成基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又是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由于个体实践活动的具体性,特定实践是主要针对一部分对象的活动,而且,具体的外部刺激携带的信息量不会过多,只能是对于个体的具体方面的反映和刺激,这决定了具体自我教育过程的目标是针对单方面或少数方面的而不是全方位的。

从整体上看,在不断来自各个角度的刺激作用下,个体同时进行多个具体的自我教育过程,这些具体过程的目标构成一个同向体系,这个中心就是个体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具体的目标指向中心目标,在方向性上具有统一性。由于个体的自我选择的作用,任何与终极目标不符的具体目标都会被排斥在外。在指向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各具体的目标也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否则具体目标之间会因为具体指向的差异发生冲突,影响自我教育的具体进程和整体进程。罗尔斯指出人的思维内容体系具有融贯性,当具体认识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对它们做一些限制、修改,最终实现所有认识之间的融贯。

目标体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一方面,个体一直处于外在刺激的作用下,作为对其反应,新的目标不断地被提出;另一方面,作为阶段性的活动,原有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也会在一定条件下阶段性结束。这使得不断有新目标加入,旧目标被剔除,个体的自我教育目标体系处于不断变动状态。但是这种变动是相对的,自我教育过程的进行与完成必须是以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为前提,否则过于频繁的变换使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展开与完成。而且在个体的选择过程中会对由刺激产生的目标进行甄别和取舍,保留少数目标来执行,或者归靠到原有的目标上,作为对原有目标的修正与细化。否则,过多的具体自我教育过程会超出个体的能力范围,最终会影响整体的自我教育。

目标体系的向心性与变动性规律启示人们:①自我教育者要加强对目标体系的选择规划,使其既与终结目标一致又使平行的具体目标之间不冲突,形成一种诸多小目标同心指向大目标的合力状态;②外在教育者要紧密关注个体的自我教育进程,在自我教育阶段性结束后,除了给予积极性反应外,还要针对个体情况施加新的刺激,以激发新的自我教育过程的开展,使自我教育不断在新的层次上进行。

3.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觉经验基础上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部分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加工整理得出的对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主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反映事物深层次的联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同时存在的,在认识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感性认识是刺激直接作用的结果,它是对于事物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就像认识活动的前沿尖兵,随时将外界情况第一时间传给决策者——大脑。理性认识是在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得到的,比感性认识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作为认识的最高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指导性,是人们思维和实践的最可靠的依据。

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参与和发挥作用。感性认识处于与刺激接触的第一环节,能迅速将刺激信息传达给自我以供其决策。在自我教育激发阶段,感性认识的范围和强度决定着个体是否会发起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仍源源不断地将信息传给自我,以便对调节行为提供根据。理性认识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最高级的认识具有科学性,是决策的最可信赖的依据。从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分析和决策,到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再到自我践行与调整、自我评价无不有理性认识在起着基础作用,尤其是理性认识作为个体行动的依据,更从根本上决定着自我教育的发展方向。

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内驱力”,为人实践活动提供动机、目的和意图,并经过理性的中介升华为信念与理想,赋予实践活动自觉追求真理的力量;理性思维和语言符号,提供了从观念形态上处理、存储和传播的能力与载体,显示了理性认识作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品质。

自我教育过程中,二者也是处于矛盾斗争阶段的。在具体的思维与决策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试图把自己作为决策的依据,指导个体的行为。尤其是在个体进行调控阶段,感性认识更倾向于以个体的直觉和惯性为依据指导行为,理性认识则试图用经过思考的知识经验为依据指导个体决策,双方都在争夺对于个体行为的控制权,而斗争的结果则决定着自我教育的方向和具体进程。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规律启示人们: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感性认识力量与理性认识力量都调动起来才能促进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的依赖力量,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影响自我教育的进程。

自我教育的主体要把加强自身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掌控运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积极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外在教育者也要充分利用这两种力量来积极促进个体自我教育。

(四)良性自我教育的实现

1.良性自我教育的实现目标

人类实践具有目的性,教育是具有方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方向”是指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目标。思想教育的良性自我教育是个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来改造主观世界,是个体不断向思想教育标准趋近的自我改造的过程。就良性自我教育而言就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良性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

明确了良性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良性自我教育作为过程,它的方向性也就明确了。依据是否和教育总目标一致,可以把自我教育分为“正方向”的自我教育和“负方向” 的自我教育。“正方向”的自我教育就是与思想教育总目标一致,有利于个人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自我思想教育,也就是良性自我教育;“负方向”的自我教育通常是与思想教育大方向相悖,与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相对立的自我思想教育,也就不是良性自我教育。

若从方向性的生成角度来看,自我教育的方向又可以分为趋向于生命本位的原生向度和趋向于外在教育的次生向度。原生向度是在本能驱使下的趋向,如追求名利、趋得避失、趋利避害等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方向;次生向度是经过社会教育等外在力量改造后形成的方向,例如为集体、国家、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为追求目标而忍受痛苦和磨砺,这都是经过社会教育改造,在原生向度基础上形成的次生向度。

作为生命体,个体自我不仅要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生理需求,作为社会人,他还要追求社会性需求的满足、社会需求。在前者的作用下个体追求、饮食、情欲的满足,在后者作用下个体追求得到群体的认同。这些都是自我教育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所必然要满足的需要。这在历代思想家那里往往被归结为快乐原则,这些需要的满足都导致个体的愉悦感,为了追求这种愉悦感,个体在本能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做出一定的行为。个体无论是追求知识、荣誉或者是其他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无非都是为了通过这些活动使得自己的相关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愉悦。这种愉悦感建立在人类本能的基础上,是没有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活动趋向。如果个体自我教育以这个向度为方向,个体的自我教育行为就成为不断追求本能需要满足的过程,这种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容易陷入盲目地追求私人欲望的满足而不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的极端,这自然不是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样的自我教育也不是良性的自我教育。

生命本位向度和外在教育向度同时制约着自我教育发展的方向。前者是更基础的原生向度,是所有社会个体都具有的向度,后者是次生向度,但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而言,这一向度更具有本质性。原生性和基础性是次生性和本质性的前提和依托。两个向度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两者又不能有本质性的冲突。完全以生命本体向度为方向的自我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无教育”“不教育”状态,是个体本能的自我满足过程。

自我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和社会行为。最初的自我教育并不是单纯为理想信念教育而产生的,而是为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自我教育不以教育环境为依托,属于完全的自主自为行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发布各种信息的主体以及载体,由于各自代表利益集团的不同,各自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必须有良性的自我教育能力,以避免被发布信息的主体和媒体的政治取向所误导或牵着走。

2.良性自我教育的实现条件

(1)首要条件。自我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自我教育是在强烈意识形态下的政治观点的自我接受和高度自我认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是良性自我教育实现的首要条件。从自我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上讲,自我教育者要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端正阶级立场,有要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仰。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2)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自我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充分觉醒的自我意识的社会个体。要实现良性自我教育就要全面提高个体的相关素质。现实生活中,自我教育个体主要受身心素质、知识储备、思维和实践能力、外在信息刺激等方面因素影响。个体的身体是个体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个体意识和能力的依托,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自我教育的践行与实效。身体的健康是自我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其状况决定着自我教育能否真正开展。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可以为个体的意识、能力、心理起到重要作用,为自我教育提供坚强的基础。心理状况是个体意识正常发挥运作的保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况的保障,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自信有助于保证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状态和效果。为了保证个体自我教育的良好状态,必须保证个体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次实践都是以先前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手段的运用不仅取决于手段的结构和特性,而且取决于主体的知识、技能和意志。知识储备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两种来源,具体的内容可以为自我教育的行为提供认知基础,也是具体方法生效的前提。没有知识的重组准备,就会使自我教育陷入一种无依据、无指导的蒙昧状态。充足的知识储备为价值选择与价值践行提供依据和指导,提高个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思维与行为的科学性,为自我教育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思维能力如逻辑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个体能力是实现个体目标需求的工具和唯一可靠的途径,个体相关能力直接决定着其思想和实践的效果。增强个体自身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增强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拓展了个体全面发展的途径。个体知识和能力是自我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知识能力的不足会使自我教育的效果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目标。

3.良性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

(1)外在教育者进行积极引导。外在教育者对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外在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相关技巧经验的掌握情况,外在教育者与自我教育个体的关系,自我教育活动会受到外在教育者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外在教育者对自我教育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控制环境间接影响,包括自己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的榜样示范的运用;二是直接对自我教育个体进行干预。如果从外在教育的途径提高自我教育效果,外在教育者可以将以下三方面作为着力点:

1)加强掌握和运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方法和相关知识。外在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就体现在对于思想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上,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才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外在教育者要想在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中保持主导地位,必须更加主动积极地关注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对自我教育进行引导。只有外在教育者积极主动关注、影响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才不会陷入无指导的“不教育”误区。

2)与自我教育者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外在教育者与自我教育个体同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中,在时间与空间上有交叉点,这为其积极引导、干预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态度和交往效果。外在教育者如果希望其引导、干预行为不受抵制,就必须与自我教育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双方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外在教育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3)在行为实践上做好榜样示范。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教育个体范围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外在教育者模范表率成为一种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外在教育者要在与自我教育个体的交往中严格约束自己,做好表率,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对自我教育个体产生感召、示范作用。

(2)深入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类的存在形式,是人类与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动力。任何人,脱离实践都不可能获得真知,也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社会实践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才能真正完成良性的自我教育,并且,良性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训练,可以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检验自我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实践锻炼是一种实现良性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内化自我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实践中可以检验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改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将它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训练检验自我教育的成效。

社会实践是个体的能力素质形成的基本途径,自我教育个体的知识、行为和思维能力也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教育作为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支撑。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我教育活动的优劣,并且,社会实践可以让自我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立体和变化多样,由此不断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加强个体的社会实践可以增强自我教育个体能力素质,可以为自我教育拓展空间,从外围间接地推进自我教育的进展。

4.良性群体自我教育及实现

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实践活动,主体是自己,客体也是自己。“自己”即“自我”,这里的“自我”有两种层面上的指代对象,既可指代单独的个体自我,又可以指代群体的自我。所以自我教育也就表现为两种类别: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不同时期提出自我教育思想中的主体和对象略有不同,这是由具体历史条件、语境差异造成的。总体而言,自我教育的主体是生理心理达到一定成熟水平,同时还作为社会成员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群体自我教育形式中,主体是处于特定组织中的具有平等关系的个体集合。

上述都是以个体自我教育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和论述,实际上,群体自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自我教育思想诞生之初,最先指代的就是群体自我教育,而且群体自我教育涉及的人数较多,更需要组织和引导,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也更强,已经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形式。

(1)群体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是把范围从个体扩展到在群体范围内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是群体内部发生的自我教育。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本文关注的是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主要是指理想信念教育环境下的群体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而言,集体学习和讨论、演讲、竞赛、参观访问等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首先,个体自我教育形式的扩大可以转变为群体自我教育形式。个体的自我教育主要范围仅限于个体本身,而在群体自我教育中,教育关系扩展到了群体内部独立的个体之间。其次,群体自我教育对个体自我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群体自我教育会影响个体自我教育的发展进程。群体自我教育发生过程中,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交往,不断接受来自群体内部其他个体给予的刺激信息,这些信息作为外在刺激影响着个体自我教育的进展。

与个体自我教育形式相比,群体自我教育具有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群体自我教育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作用的依据主要是群体对个体的制约和影响。群体自我教育中,群体内部个体之间是主体间关系,一方面,相互独立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具有自主的思想和态度,进行着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个体还受来自周围同类个体传递的信息影响,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育形式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个体之间的模仿、感染、竞争以及群体环境对个体的熏陶、制约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群体自我教育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在过程上具有独立性。群众性自我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端正群体成员对具体问题的态度,形成统一认识。一般而言这种形式都是围绕具体的主题开展的,主题性读书活动、主题演讲、组织竞赛都是理想信念工作中的常见形式。主题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群体自我教育过程具有独立性,在一定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一旦这一教育活动结束,不会像个体自我教育那样在新的基础上再继续进行。

3)群体自我教育是在个体之间发生的,具有外显性,更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者进行观察和调控。这使得群体自我教育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在具体实践中,外在教育者在群体自我教育中发挥着组织和控制的主导作用。

(2)良性群体自我教育的特点。

1)主题鲜明,有吸引力。群体形式的自我教育是主题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一次群体自我教育活动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题是否鲜明,是否对于群体成员具有吸引力。只有主题鲜明才能凸显出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方向性,才能针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困惑,只有吸引力强才能充分调动群体成员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2)成员之间结构合理,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群体自我教育之所以必需,是因为群众之间思想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等差别,知识技能上存在会与不会、高与低、熟练与不熟练等的差别,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可以使群众之间在思想上、知识技能上以及经济上互帮互助、互教互学,所以群体结构的等级差别性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组织规划有力。组织规划更多的是外在组织者的行为,因为群体自我教育需要同时将众多个体集中起来组织教育,就必然要借助组织机构的力量,不能缺少外在组织者的作用。从主题的选定、人员的组织、物资的配备,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调控和引导,都离不开外在组织者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在教育者在群体自我教育中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群体自我教育活动的成败与效果。

(3)良性群体自我教育的实现。实现良性群体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1)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应该增强自主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主精神。开展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这也是影响自我教育成果的最重要因素,群体自我教育由个体自我教育扩展而来,同样离不开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个体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影响也要求群体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提高个体素质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而且这些素质是有所差异的,否则就不会有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教育。民主精神是影响个体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民主意识的个体不可能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主动性,也就不能在相互交往中客观地对待他人,这会影响自我教育的效果。

2)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组织者应该筹划好具体的活动主题和形式,做好物质保障和人员配备工作,并在活动中发挥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外在组织者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和教育活动组织者要准确把握群体的思想动态,结合群体实际,针对群体特点,确定自我教育的主题和具体实施形式。群体自我教育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依托,同时更不能缺少的是群体成员的准备,组织者要仔细选择安排骨干人员在自我教育中主动积极发挥引导、模范作用,让群体自我教育有计划、有方向地开展而不至于陷入“无计划,无主导” 的境地。必要时,外在组织者还要利用其特殊身份,直接对群体自我教育进行调控和引导,确保自我教育活动按计划有效开展。

3)组织群体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集体的自我教育,强化活动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集体组织是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长期的组织自身建设是全体成员充分发扬民主和主人翁精神的基础,只有处在一个民主、开放和谐的群体环境中,群体自我教育的参与者才能真正发挥主体性,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最终来讲,这还是需要群体普通成员和组织管理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思想、道德、情感、理论、意志再好,没有被一定的人群内化,没有立足于群众,没有实现主体化,都无法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社会和他人的精神因素转化为集体精神因素时,才会影响和推动人的行为发展。主体内化形成的精神因素不同,形成的精神力也不同。在社会群体中,只有精神因素相同才能被大众接受和内化,进而发展成为社会群体精神动力,才能形成社会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社会集体力量;相反,如果精神因素不同,社会群体会自动屏蔽和排斥精神因素的进入,产生排斥的精神动力,这就会让社会群体产生斥力和离心力。所以,正确的精神因素才能够被个体所内化,才能形成积极的精神动力,并且,积极的精神动力一定要找到相同的社会群体内化,形成社会认同和接纳的共同精神动力,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增强社会的群体的凝聚力。

【注释】

[1]梁冰倩.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渊源、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05):123-128.

[2]石磊,金炜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02):59-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