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素质发展平台,是以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平衡发展为核心,由高校的相关部门共同打造的育人平台,旨在通过全面的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学生培养强健体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一)身体素质提高平台
第一,深刻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的育人功能。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育课程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和赛事,旨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体魄,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人格品质、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种育人功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体精神。
第二,大力建设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地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的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多元化体育教育、锻炼平台的建设,积极打造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赛事相结合的群体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运动,拓宽学生参与群体活动的途径,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依托学生体育类社团和体育骨干的培养,创建品牌体育活动,弘扬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和特色;广泛传播体育精神和健康理念,形成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人格品质、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种育人功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体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程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和赛事以及过程中弘扬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是身体素质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也早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体育教育过程,应当适当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从广义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处于良好高效可以让人满意的状态,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健康指的是人在活动中涉及的认知、情感、行为、人格或者意志是彼此协调的。大学生群体看似轻松,实则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业困惑、情感纠葛、就业迷茫、人际关系紧张等。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留级、退学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在慢慢成熟,大学阶段是培养个性的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都很强,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自我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不强,所以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时常会因为自我调节能力不够或自我控制能力不够产生激烈的冲突或者内心的自我怀疑,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和失调,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从外部环境来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由学习、生活、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益明显。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既是思政教育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的培养的基本需求。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为人才,必须首先把其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评判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全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并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科学化、大众化,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依赖的主要渠道是课程教育,课程教育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建构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遵循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的是人,是学生这些活生生的人的心理健康。人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理论和知识都是为人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关注人的课程价值理念就是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困惑,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选取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的课程价值理念就是要研究学生喜欢和可以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愿意学、喜欢学,使其学习的内容可以用于自己身上,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课程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大学心理健康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了解自己,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生活,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而学生要做出这样的改变,既不是靠教师的讲授,也不是靠教师从外部的灌输可以完成的;必须经由其由内而外的心理转化才能达到。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促使其去发现并接受真正的自我,学会为自己负责,并做出适合自我个性的选择。这个过程只有靠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让其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使他们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关注生命成长,即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其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方面,关注生命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使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成长,还要在传授心理调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与健康的人格,充分领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疑问和反思都可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情感升华、体验到生命价值的重要契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和教师体验生命价值、感受自我成长、进行生命实践的重要舞台,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程提倡回归现实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心理发展、更好的生命成长,就必须回归生活,在课堂学习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后将所学的理论方法付诸实践,使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更适应,拥有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想回归生活,就要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情绪管理、生命困惑、危机事件等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心理调适之道应用于生活中,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成为自己身体健康与心理潜能的开发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回归生活,就要敢于直面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热点及敏感话题,不回避,不说教,而是从关爱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学会为自己、为他人负责,从而正确地做出选择。
第一,课程目标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热爱生活,积极交往,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注重大学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培养学生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学会欣赏别人,处理好大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第二,课程价值取向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的是热爱生活、接纳自我、身心和谐的人,而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研究者。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丰富,在课程生活和整体生活的互动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大学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心理困扰及其关注热点引入心理健康课堂,主要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珍爱生命、应对挫折、转换生活视角等。心理健康生态课程内容不仅存在于课本中,生活是更广泛的课程内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就是让大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习心理调适之道,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四,学习效果评估方面。从学习效果评估方面,分别以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三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评估。不仅要评估大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及应用能力,即大学生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通过阅读、开展或参与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此外,课程评估不仅要评估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结果,还要关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及态度。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搭建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涉及教师如何教,也涉及学生如何学和怎样真正学。为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真正帮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发展的技能,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多元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特点在于互动。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互动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师生双方自主参与。教育教学的互动中,学生转变以往的接受者身份,变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体,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慢慢改变,变成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此种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意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有意识的、能动的交换或传递者,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
第二,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动”态的授课模式,“动”态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到动手、动脑、动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实践活动中的教学内容,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并且能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所谓“动”,就是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师生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游戏活动、课外实践等,它是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师讲授的综合,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2)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指的是教师要结合课堂当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灵活的调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在这样的模式下,课堂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如果师生想要借助于教学活动实现彼此的成长,那么师生就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对话,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相关的活动。在彼此的影响中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很重视课程的动态生成性,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成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与分享,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解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的能力。
动态生成的生态课程观并不是不需要预设成功,即提前备课,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提前备课是有效教学可以实现的前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有目的的,教师需要在真正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了解教学任务,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做科学的设计和思考。只有事先预设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将动态生成和预设成功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大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对整个课堂有更强的掌控力;同时,要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体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生命活动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意外收获。
3)体验内化式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多少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而是让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内化为自我的认识,再由认识转化为完善自我的行动。当代建构主义倡导的体验式教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内化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即从个人经验中感悟和理解,它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体验式教学指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和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反思、分享、理解并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并把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建构主义提出学习过程不是将存在于外界的知识吸收进来,而是需要学生从内在的角度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依托于原有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知识构建。
第一,创设体验情境。创设体验情境是指创设一些情境和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常用的体验活动有冥想、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电影(视频)赏析、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是设置某一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经验的过程。
第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指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观察、体验、思考,这是一个在内在发生的过程。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活动之后,为了让他们对经验有更深的体验,教师对其引导,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促进其觉察与反思。教师可以就事实和感受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就会从对这一具体活动的关注中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继而激起热烈的情绪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也会把这一具体情境的体验性学习带入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从而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感受自己、感受他人、感受生活。他们会从生活中学习改变与成长。(www.xing528.com)
第三,总结提升。总结提升是将学生所获得的体验、觉察、认识,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引导思考和分析,形成新的人生经验。总结提升是把以前自己得到和分享交流中获得的片段而零散的新体验、新感受、新认识进行统整、提升、赋予新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例如,学生在分享了用表情、动作进行交流时的感受后,总结出了“非语言是人的内心表达”“敏锐的观察可以增进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可以直接交流,避免误解”。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学生的自我总结、学生团体总结和教师总结的方式。
2.建设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如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更有效,使活动更能切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设计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活动设计的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形式上的开放性。在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向不同的对象开放,尽可能地将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资源整合起来。②内容上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在设计活动时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选材。
第二,活动设计的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设计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动内容设计贴近学生需求。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以他们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点;并且,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都不同,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所以,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才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能起指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对活动插手过多,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只能按教师意图行事,最终失去对活动的兴趣;二是将活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这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既要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
第三,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原则。为了使活动有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一方面,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活动。例如,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开展新生班级辅导活动,促进学生更快融入大学校园;另一方面,设计时要考虑所设计活动的可操作性。为此,要注意活动规模不宜太大,活动节奏要适度,比如针对失恋者的团体辅导应以8~10人的小团体连续多次的活动为宜;而新生班级辅导则可以在几十人的班级中开展,并且一次2个小时的活动就会收到较好效果。
第四,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原则。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使单个活动组成系列活动,具有指向集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特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注重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入学时开展新生班级辅导活动;在大二、大三时开展自我探索、确定职业发展的活动;在大四时开展求职辅导,使学生适应社会的活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类别划分。
1)根据活动人群范围划分。
第一,个人层面开展活动。在个人层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面向个体开展的,注重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及参与,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个体对自我的认识、理解和接纳,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如心理专题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读书会、心理对对碰、微博短故事征集大赛等活动。
第二,宿舍层面开展活动。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社交的重要场所,在塑造大学生的个性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和减少宿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接纳,而且可以营造温馨和睦的宿舍氛围,增强归属感,从而促进个体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宿舍层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有:幸福宿舍评比、宿舍团体活动、宿舍心理微电影等活动。
第三,班级层面开展活动。大学中的班级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学院开展工作的终端,是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基础,因此,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增强同学的归属感,促进个体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提升。在班级层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有:心理班会、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优秀班级活动评选等。
第四,校园层面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和辐射功能。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实践活动对于构建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台、电视等宣传手段,在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全校层面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营造特定的校园心理氛围与环境,由于渗透面广,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知晓心理健康理念,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教育,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培养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产生着综合影响。高校日常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根据活动组织时间划分。
第一,日常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不受时间限制,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主要有心理报刊、心理橱窗、心理网页的宣传,心理讲座、团体辅导活动、各种志愿者活动的开展等。这些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根据同学需要随时开展。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随时让学生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起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断重复、不断强化的作用,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学生们逐渐增长了心理健康意识,学会关心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学会了自助与助人。
第二,集中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集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高校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组织的系列心理素质教育活动。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好处是能够形成一种宣传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能够引起学生更大的关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3)根据教育途径划分。从教育的途径来划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可分为实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网络宣传教育。实体的宣传教育途径包括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报刊、心理宣传橱窗、电视、广播等。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或报纸。这些报刊一般都由学生自己编写,内容主要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大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识别知识等。由于这些刊物由同学自己编写,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编写形式图文并茂,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宣传橱窗、学校电视和广播则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
网络宣传包括学校或大学生心理社团建立的心理健康网站或网页,可以进行心理沟通的微博、手机微信平台,学校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搭建同学心理沟通平台,疏导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健康心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由于具有快捷性和方便性的特点,被大学生喜爱和广泛使用,运用网络途径进行心理宣传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广泛采用的教育形式。
4)根据活动形式划分。在实践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们创新了许多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借助于拓展训练的设施,借助于素质拓展培训师的引领,与此同时还要在素质拓展训练当中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素质训练技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有一定挑战难度、有一定探索难度的活动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就能够得到拓展。学生们在训练中通过体验式的培训,达到激发潜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学会了相互信任、分享情感、与人合作和相处;学习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提升了自信;学习解决问题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学会承担责任;开发了个人潜能,增强了领导思维和协调意识。总之,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了心理素质。
第二,心理讲座。心理讲座是高校常用的、最普遍的心理素质活动。心理讲座的组织一般是由教师调查大学生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邀请校内外专家就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讲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指导。例如,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等。此外,也会有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等专题。许多高校都有“心理大讲堂”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专家讲座。
第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的重点并不在于比赛的结果,而是学生们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比赛前,教师把大学生应知应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最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编制成小册,发给同学学习,例如,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自我的方法、情绪的种类和情绪调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作用和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竞赛题目。通常竞赛题分为基本知识理解题和实际应用题。实际应用题是让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实际应用题既考查了他们对心理调节方法的掌握,也让他们学会用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题中还会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程序,以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知识。通常竞赛中也会有一些宣传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题目,例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所在的位置、电话等。让同学知晓这些信息,学会主动运用学校心理咨询的资源,可以帮助自己和同学心理成长。在学生充分学习、准备的基础上,再举行初赛、复赛和决赛。这个层层比赛的过程是进一步强化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过程。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是一项集学习、竞争、趣味为一体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大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这成为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传统活动。
第四,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在团体活动中团体成员的互动,加强成员对活动的观察了解,让成员在体验过程中对自我有更深的认知,不断地理解自我、接受自我,通过团体活动,成员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有效调整,成员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团队辅导活动的作用是将活动作为情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理解,从而达到心理成长。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参加,激发他们积极参加的兴趣。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远离了成人式逻辑思维,回到了自然状态,凭兴趣、直觉去行动,可以进入无意识状态,从而能认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和自己的心理特点,从而达到对自己更深入的了解。
同学们在共同参与活动的互动中,又会通过对别人的观察、了解,透过别人的反馈,学习别人的积极品质和能力,完善自己的不足,获得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团体辅导活动可用于各种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活动。例如,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生命教育等。这些活动中蕴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学生们在参与中能够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观察和体验,达到对自己和他人的新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团体辅导活动不是学生游戏的带领者,也不是为了仅用活动来使学生放松和快乐,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获得心理的成长。因此,团体辅导活动的带领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带领团体辅导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准备好自己,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还要具备团体辅导的技能。这些技能既包括对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本身掌握和运用的技能,也包括团体辅导所要求的独特的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