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教学概述
对于情感教学的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几种情感教学的定义。
鲁子问指出,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在人性的理念上,教学过程不但是教育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同时也是教学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互相协调、互为作用的过程。
情感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调动、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努力做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完美统一的过程,以期达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Skatkin)认为:“我们建立了很多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教师通过语言、态度、行为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尽管不同的人对情感教学的定义看法不尽相同,但对情感教学的本质认识却是一致的。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情感教学着重从知情交融的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角度来分析教学现象,提出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认知方法。从现实角度来说,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存在的重认知因素、轻情感因素的不合理现象的一种矫枉。
(二)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阿诺德和布朗认为,广义的情感因素包含对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的感情、感觉、态度和心态等。
20世纪60年代,以艾瑞克森和罗杰斯(Erikson&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家主张将学生看作有别于他人的、有情感的个体。
1977年,杜莱提出了“情感过滤说”,认为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
美国的克拉申(Krashen)将这一理论进行发展,他认为通过习得可以获取足够的语言输入,然而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的一种心理屏障”。这说明,大量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说学生可以学好目的语,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还受情感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涉及情感因素的体现为文化移情。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母语文化的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异文化)反观自己的母语文化,同时又能够对异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另一种文化或被同化。通过重新深刻、完整地认识西方文化,再重新认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相互对应发展的坐标:跨文化人应善于文化“移情”,理解并包容异文化,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性地认识文化,这样会造成文化和交流障碍。
另外,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而且,情感过滤越低,语言输入就越多被吸收;情感过滤越高,就越难被吸收。此后,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始探索,并将情感渗透语言教学。随之出现的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都强调了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都体现了人本教育的原则。中国在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之外,还应包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体现了将英语单单作为工具的学习转变为将英语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思想。
此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将情感渗透语言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el)认为意义学习必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认知范畴;一个是情感范畴。认知范畴指学生能否掌握相关的知识。情感范畴则指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的内容。汤姆·哈钦森(Tom Hutchinson)也认为,“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经历,而学习过程中所诱发的情感对于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不难看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情感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国内,随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纯、戴曼纯、周娟芬等国内研究者对英语学习者的动机、信念、焦虑感、自我归因能力等的分类、作用及其与成绩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从他们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英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英语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大力支持,学生对于英语的情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和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信息国际化的今天,学生的真实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在认识自我价值、处理人际关系、承受生活的压力或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表现不是很好,经常会不知所措,无法疏解心结。在处理问题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除了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情感因素的培养,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对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1.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2]兴趣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有很浓的兴趣时,它可以促使人们满腔热情地从事这项活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25%,智力占15%;相反,缺乏兴趣对失败的影响占35%,智力却为零。
由此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作用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在英语学习中,兴趣的作用十分明显,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其积极学习与研究,获取语言知识,取得言语技能。只有学生从内心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思维也会更加开阔、活跃,记忆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教师要一直坚持、不能放弃的艰巨任务。
2.动机(www.xing528.com)
动机是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结合而成的心理状态,是由自身发动并加以维持的主观原因。一般来讲,内部动因常由自身的迫切需要而引起,外部诱因则常由于需要相应的客观存在而引起。愿望、意向、兴趣能产生动因,目标能产生诱因,两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动机。
动机又分为两种:由内部动因进而形成外部诱因的内部动机和由外部诱因进而形成内部动因的外部动机。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都属于内部动机。有的英语学习者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觉得英语语言魅力无穷,因而学习非常努力,这就是内部动机在起作用。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常常学习更有持久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反,持有外部动机的学习者是为了一些外部因素而学习的,如为了通过考试、为了获得文凭或为了受到奖励及出国等。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学习一般不能持久,一旦达到目的,便会放弃英语学习。
一般来说,英语学习者内外动机都有,英语教学研究也更加重视综合动机的作用。学生具备了英语学习的综合动机,就能在学习中产生最大的积极性。比如,一个学生原来就对英语有兴趣,希望成为通晓英语的人才,同时又认识到掌握英语可以有所作为,能够作为有力工具继续深造,那么他就是具有综合动机的人。
3.自信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是对自己成功的确信程度。通常情况下,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未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认为自己一定能获得成功;而自信心不强的人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其他情感因素才会充分发挥作用。换句话说,要想成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自信。拥有自信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是这样,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学实践证明,始终对英语学习有学习兴趣,并且坚信自己能学好英语的学生,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4.意志
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包括自觉地确定目标,为目标的实现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在此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地面对,因为学习者的意志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5.合作精神
现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语言知识的过程,还要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就是教育的任务之一。
随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主动,而很多的教学活动是需要进行小组互动的,这就涉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良好的合作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既能锻炼学生的情商,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6.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祖国意识指了解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多做贡献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国际视野指胸怀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3]
这些看似与英语学习关联不大的情感因素实际与英语学习有直接的关系。深厚的祖国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此方面的思想灌输。
(四)大学英语情感教学的现状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健康和愉悦的情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到底受到了多大的重视?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英语课堂上还没能具体地实施。
1.学生方面
无论做任何事情,正确的态度对成功都起着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是抱着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来学习英语的,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在面对老师和同学说英语时感到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说错,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不标准,词汇量小,语感也较差,缺少自信,不敢开口,担心老师和同学嘲笑,这也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
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英语应用技能,但当他们走向社会时,沟通能力、综合素养偏弱的学生往往缺乏发展的后劲,难以应对多变的环境。而且,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的环境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价值、承受生活的压力或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疏解心结,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除了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关注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情感因素的培养。
2.教师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扩招、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客观因素导致现在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英语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但是任务却加重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如语言点的讲授以及课程进度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缺乏良好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情感体验等。课堂中师生情感几乎没有交流,教学陷入一种沉闷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英语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等现象,学生也因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焦虑、害怕、紧张、怀疑、厌恶等情感问题,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