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台湾地区与日本文化的紧密关系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台湾地区与日本文化的紧密关系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殖民侵袭到文化扫略,台湾地区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由于日本实行西化,台湾地区的文化也随之受到西方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赴日留学的逐渐增多。1916年,石川钦一郎返日后,另一位日本画家乡原古统到台湾地区教美术。西洋画在此之前基本是空白,经过石川钦一郎的介绍,西洋绘画在台湾地区迅速推广。这种由日本介绍过来的洋画遂成为台湾地区美术的主流。

新中国插图艺术史:台湾地区与日本文化的紧密关系

如果说香港地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因与内地山水相连,不时成为内地文化成就的爆发点,那么,台湾地区在这段时间里则是文化的边缘,只是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接受者。1895年,因《马关条约》台湾沦于日本,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殖民侵袭到文化扫略,台湾地区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晚清年间,台湾地区并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成为日本文化植入的一块沃土,在日据的第二个十年里,新派来的总督注意发展台湾地区的文化,兴建新的学校,并从日本输入师资以培养人才,促进教育。由于日本实行西化,台湾地区的文化也随之受到西方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赴日留学的逐渐增多。台湾地区的现代化之路与辛亥革命所走的路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除了从日本吸收新的文化以外,还直接向欧洲借鉴新文化,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条件地结合。

美术教育方面,1907年,日本政府派著名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来台,他曾在英国学习水彩画。1916年,石川钦一郎返日后,另一位日本画家乡原古统到台湾地区教美术。1921年,盐月桃甫去台教美术。西洋画在此之前基本是空白,经过石川钦一郎的介绍,西洋绘画在台湾地区迅速推广。第一代美术家黄土水、陈澄波、刘锦堂、张秋海、郭柏川等相继入选日本最高荣誉的“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台湾地区赴日留学始自1915年的刘锦堂、黄土水,其后,1919年有张秋海,1922年有颜水龙、杨三郎,此后数年留日成为一种潮流,他们主要受西洋派画家黑田清晖等影响。1934年,台湾地区本土的艺术家组成台阳美术协会,10年间共组织了10次展览,主要是以西洋画为主。台湾地区虽有国画传统,但不太强,而在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殖民地后,完全以明治维新以后推行的全盘西化为主。日本来的教师以洋画为主要课程,由台湾地区赴日留学的学生也多以学洋画为主,回台湾地区后致力于推动洋画并得到总督府的鼓励。这种由日本介绍过来的洋画遂成为台湾地区美术的主流。于是,虽然内地留日学生相对更多,但台湾地区美术的洋画运动因文化背景薄弱、地域狭小易于形成统一风格,所以与上海、北京相比,洋化较强。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台湾地区接受的是经过日本中介之后的欧洲绘画,而内地除此而外,大批赴欧美的留学生还带回了多样化且更直接的经验,所以台湾的艺术不免单调、乏弱些。

20世纪50年代前,台湾地区插图艺术形成以文学插图为主轴的传统,在受唯美主义影响的宫田弥太郎和曾经制作大量版画、绘制插图的立石铁臣等人影响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刊物、报纸杂志兴起插画配图的风气。画家以即兴随笔的方式,表现一种属于东方文人的潇洒气质,反映了当时社会文艺状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台湾地区插图基本是以木刻插图为主要潮流。7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平版印刷与照相打字推广,线条明确、具有装饰意味的图案插图兴盛一时。这时,因日本动画公司蓬勃发展,将产业下游转移至台湾地区,而台湾地区的漫画审查制度也使许多漫画人转向动画。80年代的计算机排版不但使色彩多样化,也使插图设计可以从版面整体来设计插图空间,这促使艺术家得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绘制插图。此时“哈日”风影响更大,追摹日本画风成为风气。90年代的数字艺术引入后,表现方式更为多样。(www.xing528.com)

如前所述,插图很少是独然自成的,其作者的主业往往是漫画、动画,插图只是其中用心很多却用力不大的“高端”产品。被台湾媒体誉为漫画女王,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游素兰[1],1989年因《倾国怨伶》而知名,但直到10年后才开始涉足于插图,编绘漫画依然是其本行。从个人经历看,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从Photoshop、Painter到3D技术,她是与时俱进的,其个人作品从早期的手绘转为现在的三维形式,不变的是其个人风格。无论是其本人的自述、个人作品,还是考察台湾历史,从中可以看到日本漫画的强烈影响,这是紧随日本漫画文化圈的必然结果,香港地区如此,内地也是如此。这个状况可以用后殖民理论进行分析,但在这个过程中的“哈日”现象也不能忽视。

台湾地区另有一个专以画插图而作品行销多国的画家——几米。几米本名廖福彬,在广告公司工作多年后,专门绘制插图。1998年,首度出版《森林里的秘密》《微小的鱼》,此后几年的《向左走 向右走》《地下铁》在编绘故事和绘画风格上为两岸读者所喜欢,他的插图风格给许多艺术家带来很大冲击。几米的作品受日本所谓“插绘”“绘本”的影响,用满幅的画面讲故事,在画面上可能再加上少许简单、力求韵味的文字作补白。用色偏于冷色调,画面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童话、寓言式的形象、人物。这种个人化特点与其本人一段时间内的重病经历直接相关。在一部分画面表现上,与法国人亨利·卢梭爱画的那些奇妙幻境倒有些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