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桩顶固定位移相互作用系数的变化

桩顶固定位移相互作用系数的变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9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图3.10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图3.11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2.与Leung 等、Randolph和Poulos解答的对比为了说明本书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解答的区别,图3.12 给出了与Poulos、Randolph和Leung 等解答的对比结果。图3.14仅受水平力作用下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比较

桩顶固定位移相互作用系数的变化

1.与Poulos(1971b)解答的对比

为了说明本书计算结果与Poulos(1971b)解答的区别,取土的泊松比μs= 0.5,不同的桩长细比L/d = 10、25,不同的水平荷载作用方向线偏离角β = 0°、90°,不同的桩身刚度系数KR= EpIp/EsL4= 0.001、0.1、10 情况下两根桩顶固定桩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进行比较。

从图3.9 ~图3.11 可以看出,对于两种水平荷载作用方向线偏离角,当桩身刚度系数较大时(KR= 10),两种计算方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小,而当桩身刚度系数较小时(KR= 0.001),本书计算结果都比Poulos(1971b)的解答小。所得出的比较结论与桩顶自由时的相同,这是由于本书在计算两根桩之间的相互作用系数时,考虑了桩在土中的“加筋效应”。

图3.9 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

图3.10 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

图3.11 桩顶固定的位移相互作用系数随桩距的变化

2.与Leung 等(1987)、Randolph(1981)和Poulos(1971b)解答的对比

为了说明本书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解答的区别,图3.12 给出了与Poulos(1971b)、Randolph(1981)和Leung 等(1987)解答的对比结果。土的泊松比μs= 0.5,刚度系数KR=EpIp/EsL4= 10-5,桩长细比L/d = 25。除了当荷载作用方向线偏离角β = 90° 和桩心距s/d = 2 以外,对于其他的不同桩心距,Leung 等(1987)、Randolph(1981)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本书计算结果比两者的计算结果相略小,而Poulos(1971)的计算结果偏大。(www.xing528.com)

图3.12 仅受水平力作用下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比较

3.与El Sharnouby 等(1985)和Poulos(1971b)解答的对比

图3.13 给出了与El Sharnouby 等(1985)和Poulos(1971b)解答的对比结果。土的泊松比μs= 0.5,不同的刚度系数KR= EpIp/EsL4= 10-5、10-3,桩长细比L/d = 25。与桩顶自由桩比较结果类似,对于柔性桩,Poulos(1971b)的计算结果比El Sharnouby 等(1985)的计算结果大20%,但当El Sharnouby 等(1985)采用与Poulos(1971b)相同的计算单元数时,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接近[El Sharnouby 等(1985)]。

本书计算结果比其他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略小,这是由于本书计算方法考虑了桩在土中的“加筋效应”。

图3.13 仅受水平力作用下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比较

4.与Chow(1987)、Randolph(1981)和Poulos(1971b)解答的对比

图3.14 给出了与Chow(1987)、Randolph(1981)和Poulos 等(1980)解答的对比结果。不同的桩土弹性模量比Ep/Es= 80、8 000,不同的荷载作用方向线偏离角β = 0°、90°,桩长细比L/d = 25。在Randolph(1981)、Poulos(1971b)和本书的解答中土的泊松比为μs= 0.5,在Chow(1987)的解答中土的泊松比为μs= 0.499。Randolph(1981)采用近似表达式法与Poulos 等(1980)的弹性理论解答较接近,Chow(1987)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刚度法中的影响系数,比Randolph(1981)和Poulos(1971b)的计算结果都小,而本书计算方法与Chow(1987)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图3.14 仅受水平力作用下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