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上海市区有一所中专和一所普通高中实行联办,进行“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试验。这是一项有益的试验,值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
一、“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的模式简介
隶属学校:从中专看,学生的学籍属中专学生,纳入中专学生管理范围;从普通高中看,学生也纳入普通高中学生学籍范围,属高中学生,参加全市各门学科会考(上海市教育部门规定高中学生必须通过9门学科会考,才能发高中毕业证书)。
学习年限:四年,前三年在普通高中学习,后一年在中专学习。
招生办法:纳入中专的招生计划,由中专统一招生。同时在高中的上级教育部门备案。
教学内容:将高中三年的课程与中专四年的课程合并分类,前三年重点学习高中课程和中专的基础文化课,同时也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第四年重点开设专业技能课。
文凭发放:前三年学完规定的高中课程并向会考合格者发高中毕业文凭,同时可参加高考,未考者和大学未录取者,继续学习中专课程,第四年结束时凡完成中专规定课程并考核合格者发中专文凭。
择业推荐:学生中专毕业后,由联办学校共同推荐学生就业。
二、“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试办“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
国家教委又在《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十项措施(试行)的通知》中要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薄弱高中自身要解放思想,摆脱升学率的束缚,“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坚信向社会行业输送高素质劳动后备力量与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都是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大胆改革,把办学方向从单纯面向升学转到侧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后备力量上来。文件在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与办学模式改革的指示中更明确提出:支持薄弱高中与示范性高中、企事业单位或不同隶属的学校(包括大学)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薄弱高中可以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这些指示为实行“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提供了试验的依据。(www.xing528.com)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及升学情况看,目前上海地区重点高中的学生高考升学率一般在90%以上,而普通高中学生的升学率仅在10%~30%,就拿这所搞试验的学校看,1995年的升学率仅为18%。这样,许多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成了陪读的对象,从而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因升大学无望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仅得过且过,满足于“60分万岁”,而且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其中有少数学生出现了犯罪行为;二是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因无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工作,只得再考中专或找其他的培训机会;三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考大学无望而对其放松了教育管理。针对这些情况,上海地区不少普通高中实行“二、一分流”,对中等以下的学生在高中第三年就实行职业教育,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就业作初步准备。应该说,这在普职渗透过程中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双学籍、双文凭”的普职渗透模式正好弥补了“二、一分流”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较大激励机制的模式。
2.试办“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学历层高。因此,对中专毕业生文化基础要求提高了,如果学生既有高中毕业文凭,又有中专毕业文凭,那么他(她)择业的渠道就开阔了。同时有了高中文凭,打下了扎实的高中文化基础,那么在工作期间便于进一步深造,有利于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要求有较好的技能素质。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技能。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为进一步提高技能和素质打下了基础。三是要求缩短转换职业时的上岗培训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每个在职人员能够适应其变化的需要,那么中等毕业生如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就能随着工作岗位的适度变化与之相适应。
其次,从学生自身要求及家长的希望看,他们都想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而家长一般都要求自己的子女至少有高中文凭,学生自身也希望能拿到高中文凭(目前成人业余高中学校人满为患,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普通高中的学生及家长普遍担心考不取大学又无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工作。而“双学籍、双文凭”的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正好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要求。
再次,从普通高中课程和中专课程的衔接来看,中专课程中的前两年文化基础课同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有相通之处,因而“双学籍、双文凭”模式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由于会考的压力而促使学生为中专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外,从1995年秋季开始,上海市高中全面推开课程改革,其中选修课的时间可以作为中专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到高三下半学期的最后两个月,除部分报考高校的学生参加总复习外,大部分学生可进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或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还有,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来看,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接受知识快,思维能力强,可充分运用人一生中的最佳学习时期。同时由于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一年在校学习时间仅200天,有44%的时间在家里,应该说对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增加一定量的自学内容是可行的,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较大的影响。
三、初步实践的情况
从1995年秋首次招生的情况看,学生报考踊跃,原定招生人数为90人,实际招生为95人。原来一些家长和学生不了解情况而没有填该志愿,后来因为时过晚不能入学而深感遗憾。为此,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在1996年秋招4个班,以满足广大学生、家长的需要。
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情况看,学生的目标明确,态度积极。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不管是文化基础课学习,还是学校的各类活动都更胜一筹。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家长的反映都非常好。
总之,“双学籍、双文凭”普职渗透的办学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起步是成功的。当然,这个试验还刚刚开始,前进中的困难肯定会不少。希望职教界同仁们共同来进行探讨,并帮助其试验成功,更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出现更多、更好的新型办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