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皖南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与成矿元素的形成控制

皖南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与成矿元素的形成控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盆地的进一步扩张,南华纪以充填作用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综上所述,沉积盆地内的充填物性质、海平面变化、基底性质、物源、古构造特点、沉积相、古地理等方面均与矿产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成矿元素的高浓度富集与现有的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也基本重叠,比如区内发现的大量白钨矿、铅锌矿、钨钼铜矿、多金属矿及层状黄铁矿等也均位于元素的高背景区,表明控岩、控相构造对成矿元素的浓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皖南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与成矿元素的形成控制

研究区位于皖南坳陷区,呈北东东向展布。实质上主体为武陵运动形成江南岛弧北侧的弧后盆地,经过青白口纪沥口群的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的充填作用。随着盆地的进一步扩张,南华纪以充填作用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其中,砂岩内不稳定矿物多、稳定矿物少,岩屑多占55%以上,反映出碎屑物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这与本区处在弧后盆地的情况较吻合。

南华纪NSQ1-LST(休宁组一段)时期:沿江南古陆周缘出现冲积扇,可能由于江南古陆坡降大的缘故,河流流程短,未能形成三角洲,物源进入海中时常遭受潮汐作用的改造,但物源成分主体反映了物源区的特征,Ba、Cu、Zn、Y、Zr、Nb、V、Mo、Sb、W、Au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成矿元素尤以Sb、Au最为富集。

南华纪NSQ1-TST(休宁组二段)时期:海平面上升,在江南古陆的周缘出现沿岸砂坝,砂坝内侧海水循环受限,出现障壁作用的潮坪环境。由于南侧的江南古陆物源丰富,沉积厚度较大,但物源区变化不大,因此碎屑岩主体成分变化也不大,Ba、Zn、Pb、Y、Zr、Nb、Cr、V、Sb、W、Bi、Au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成矿元素仍以Sb、Au最为富集。此时的砂坝及其外海共同构成海滩环境,由于受海水强烈分选改造,Pb、Cr、Bi元素丰度降低,Ba、Zn、Y、Zr、Nb、V、Mo、Sb、W、Au仍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成矿元素仍以Sb、Au最为富集。

南华纪NSQ1-CS(休宁组三段)时期:海水进一步加深,出现过渡带环境,碎屑岩粒度变细,钙、锰质含量增高,该环境大部分元素含量与海滩相近,成矿元素仍以Sb、Au最为富集,但出现了W、Bi元素浓集现象。

南华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冷,江南古陆出现冰盖,并向下扬子海域不断提供冰筏,冰筏携带的大量陆源物质在漂移的过程中不断坠落,形成冰筏沉积物。NSQ1-HST(南沱组下涯埠段)由于物源与早期陆源基本为同源,因此,成分变化也不大,Ba、Cu、Zn、Pb、Rb、Y、Zr、Nb、Cr、V、Mo、Sb、W、Bi、Au仍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成矿元素仍以Sb最为富集。当寒冷极致时,即冰盛期,形成雪球地球,此时的地球已完全被冰雪覆盖。冰冻下的地球沉积物物源贫乏,为ZSQ1-LST(相当于南沱组洋安段层位),以厚度极薄的泥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成分变化也不大,Ba、Cu、Zn、Pb、Rb、Zr、Nb、Ag、Cr、V、Mo、Sb、W、Bi、Au仍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由于海水的极度浓缩,出现Mo、Sb、W、Bi、Au成矿元素的高度富集,尤以W元素为甚。ZSQ1-LST(相当于南沱组雷公坞段层位),冰雪开始融化,原先冻结在一起的冰筏开始融化、裂开,海域中出现第二层冰筏沉积物,此期沉积物成分变化也不大,Ba、Cu、Zn、Pb、Rb、Y、Zr、Nb、Ag、Cr、V、Mo、Sb、W、Bi、Th、Au仍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成矿元素Sb、Bi高度富集。

进入震旦纪,盆地进一步扩张,ZSQ1-TST(相当于蓝田组一段、二段层位),在青阳一带出现呈北东向展布的宽度较窄的台坡环境。早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可将盆地内的锰质带到台地边缘沉积下来,故在盆地边缘近盆地一侧的石台、宁国等地为锰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Ba、Cu、Zn、Pb、Sr、Ag、Cr、V、Mo、Sb、W、Bi、U、Au等元素普遍出现高于区域背景含量现象,Sb、Au等元素高度富集,嗣后,碳质逐渐增高,出现钙泥质陆棚环境,Ba、Cu、Zn、Pb、Y、Nb、Ag、Cr、V、Mo、Sb、W、Bi、U、Au元素普遍高于区域背景含量,尤以Mo、U为甚。此时,在皖浙交界处出现斜坡环境,Ba、Cu、Zn、Pb、Nb、Ag、Cr、V、Mo、Sb、Bi、U、Au元素出现高于区域背景值,尤以Mo、Sb为甚,且出现黄铁矿富集层。(www.xing528.com)

ZSQ1-HST(相当于蓝田组三段层位),海平面由上升逐渐转向海平面下降早期,下扬子海域自北而南依次出现浅滩、台坡、碳酸盐岩陆棚环境。浅滩出现Ag、Sb、W、Au高背景含量,台坡出现Ag、Sb、Au高背景含量,碳酸盐岩陆棚Ag、V、Mo、Sb、W、U、Au高背景含量。

ZSQ2-TST(相当于蓝田组四段层位),海平面再次上升,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台坡、泥质陆棚、斜坡、浅海盆地环境。台坡出现Ag、Sb、Au高背景含量,钙泥质陆棚Mo、U高度富集,斜坡带Ag、Mo、Sb出现高背景含量,浅海盆地Ag、Mo、Sb高度富集,且出现极度还原环境的黄铁矿富集层。

ZSQ2-TST(相当于皮园村组下段层位),海平面再次下降,在下扬子海形成“两台夹一盆”的构造格局,即北侧的巢宁碳酸盐岩台地和南侧的开临碳酸盐岩台地(均处于研究区外侧)向盆地中心依次出现厚层硅质岩夹灰岩透镜的边缘台地、叠层石礁、盆地中心的硅质陆棚沉积。Ba、Cu、Ag、V、Mo、Sb、U、Au出现高背景含量,Ag、Mo、Sb丰度值较大。其中边缘台地Ag、Sb高度富集,叠层石礁Mo、Sb高度富集,硅质陆棚Ag、Mo、Sb高度富集。

综上所述,沉积盆地内的充填物性质、海平面变化、基底性质、物源、古构造特点、沉积相、古地理等方面均与矿产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南华纪以碎屑岩充填为主,Ag、Mo、Sb、W元素富集,震旦纪以碳酸盐岩为主,Sb、Au元素富集,经后期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叠加可进一步富集。成矿元素的高浓度富集与现有的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也基本重叠,比如区内发现的大量白钨矿、铅锌矿、钨钼铜矿、多金属矿及层状黄铁矿等也均位于元素的高背景区,表明控岩、控相构造对成矿元素的浓度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它们的有机联系,将为本区进一步找矿提供线索,是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