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下扬子海南华纪、震旦纪地层中,风暴事件沉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所有层位中均见有风暴事件留下的沉积物。风暴流是在近滨和陆棚上,由风暴引起的回流、振荡水流等产生的一种向海流动的密度流,向深海区可形成风暴引起的浊流,风暴流的运动是水平运动和振荡运动的合成,即兼具流动和波浪作用的性质。越来越多的沉积学者认为瞬时的周期性的突变事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比长周期的缓慢沉积更大。
早南华世休宁组中的风暴作用及沉积:休宁组剖面结构显示中上部处于近滨-过渡带-陆棚环境,海底地形为一向北倾斜的缓坡,南有江南古陆北侧与广海相通,为风暴浪对沉积物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古地理条件,当风暴浪冲击陆地沿岸引起巨大的回流,因而在近滨带形成了风暴流沉积,并沿东至—黄山市黄山区一带的江南古陆北部边缘形成东西向分布的丘状砂体。在东至河西、黟县美溪、歙县黄村等地均可见到这类丘状砂体,当风暴浪频繁时往往出现丘体叠置现象,在大型丘状砂体的底部往往出现砾石层并显示正粒序层理,粒度普遍较粗,细基质含量少,底部侵蚀构造发育,无风暴期沉积几乎被侵蚀殆尽,显示近源风暴岩特征。绩溪—宁国等地远离古陆,风暴作用减弱,沉积物粒度变细、侵蚀作用不太强烈,缺少风暴岩的下部单元,但丘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仍较常见,显示远源风暴的特点。
晚南华世南沱组中的风暴作用及沉积:南沱组下涯埠段、洋安段、雷公坞段分别对应初始冰期、冰盛期(雪球地球)、冰川消融期的沉积,风暴作用仅见于初始冰期和冰川消融期的下涯埠段、雷公坞段地层中。在黟县美溪下涯埠段地层中见多层丘状交错层理发育的风暴事件,风暴作用改造了冰筏砾岩;同样在该剖面的雷公坞段地层中见风暴引起的浊流沉积。(www.xing528.com)
早震旦世蓝田组中的风暴作用及沉积:主要见于蓝田组三段“肋骨”状灰岩地层中,广泛分布于东至、黟县、休宁、歙县、黄山、绩溪、宁国等广大地区。丘状交错层理常见。如宁国将军岭剖面在灰色、深灰色中薄—中层变质沉凝灰岩与灰色、灰黑色去白云石化微晶灰质白云岩互层中,局部夹小透镜体状沉凝灰岩、砾屑沉凝灰岩。主体岩性具水平层理,后者具丘状沙纹交错层理。在东至“肋骨”状灰岩中,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其间见39cm厚的风暴层,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具正粒序的砂屑灰岩,中部为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粉屑灰岩,上部为水平层理发育的泥晶灰岩,颜色为灰色、深灰色、黑色,显示远源风暴岩的特点。
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皮园村组中的风暴作用及沉积:在皮园村组下段厚层硅质岩地层中分布,广泛分布于东至、祁门、黟县、黄山市、歙县等地,以丘状纹层出现最为常见,反映地层普遍受水平运动和振荡运动的影响,完整的风暴岩层序不多见,仅在休宁蓝田剖面上见到较为完整的风暴岩。风暴岩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粒序层或滞留沉积,由1~3mm大小不等的砂、砾屑组成,砂、砾屑由深灰色的硅质岩屑组成,多呈棱角状,胶结物为浅灰色的硅质,具波状起伏的底冲刷界面,厚1~2cm;中部为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粉屑硅质岩,厚5~6cm;上部为具水平层理的硅质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