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位体系域:被定义为是相对海平面下降(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沉积滨线坡折下降速率)及其后的缓慢上升时期的沉积,南沱组雷公坞段冰筏砾岩就是雪球地球消融时海平面缓慢上升初期,砾石从冰筏中坠落的产物。
从岩相古地理图可知(图5-11),该期沉积厚度各地不一,大片地区厚度小于100m,但在黄山太平、绩溪煤炭山—宁国大曹两个地区厚度可达300余米。出现的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含砾泥岩岩组,含砾粉砂岩-含砾砂岩-白云质灰岩岩组,含砾粉砂岩-含砾砂岩-页岩岩组,含砾泥岩-含砾凝灰岩岩组,含砾粉砂质泥岩岩组,含砾泥岩岩组,含砾泥岩-沉凝灰岩岩组,含砾变流纹质凝灰岩岩组,含砾、含凝灰质泥岩-含砾砂岩岩组。
图5-11 皖南新元古代中晚期南华纪ZSQ1-LST融冰期岩相古地理图(www.xing528.com)
南华纪晚期晚时,全球冰期消融,早时被冻结在一起的冰筏开始消融,附着在冰筏中的砾石纷纷坠落,泥沙俱下。从含砾岩石的结构、构造来看,砾石呈杂基支撑,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度、分选性均差,厚度变化大等,均反映当时的堆积速度较快;从沉积等厚线、结合岩石组合分析,厚度最大分布区的黄山太平、绩溪煤炭山—宁国大曹两个地区出现有火山碎屑岩组合,说明了早时的火山再次喷发,而有火山活动的地区往往厚度就大。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火山作用本身提供的物质;二是火山热源造成冰块溶解加快,热对流作用造成周围的冰筏汇聚消融产生局部地区坠石增厚现象。
从岩相古地理图可以看出,此时江南古陆可能由于冰雪的消融、海平面上升而消失。全区处于陆棚环境,海域内的充填物主要来源于早期从江南古陆上运移来的冰筏砂砾,由于冰期冻结出现的滞后沉积。因此,砾石本身反映的应是早时江南古陆风化特点,是先驱冰期江南古陆的产物,各个剖面统计冰筏砾岩沉积的含量及大小可发现与先驱冰期类似。原江南古陆及四周海域内仍以粗碎屑沉积为主,远离古陆以泥岩沉积为主。此时的环境通过沉积夹层可以大致推断属于陆棚环境,主要见如下现象:如黟县美溪一带的灰色略带绿色之千枚页岩中夹浊积岩沉积,由砾岩(15cm)-含砾砂岩(5cm)-砂岩(3~5cm)-泥岩组成,具底冲刷现象、正粒序、平行层理、沙纹层理、水平层理;歙县羊山坪一带除见正常的含锰白云质灰岩夹层外,还见有风暴流现象——沟模,尖端指向160°方向。这些现象均在局部地区见及,可能与火山作用、冰筏坠石形成的海底隆出地貌有关,是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在隆起地貌不稳定边缘形成海底扇体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