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纪早期的古陆大致呈北东东向横卧于下扬子海的南侧,分布于皖浙赣交界的祁门平里—休宁溪口一带(安徽一侧),主要证据如下。
1.边缘相带
边缘沉积相带的出现是指示古陆存在的最直接证据。该期沉积相带的展布情况表明,晋宁运动之后处于古陆北缘的石台、东至、休宁等地出现了海侵之前的第一期沉积物低水位的山前海岸冲积扇,它们是古陆存在的最好证据;随着海侵的开始沿上述各地古陆的旁侧出现了边缘相的潮坪、潟湖相。因此,依上述相带的展布情况,可以清晰地勾绘古海岸线的位置及古海岸展布情况为近北东东向。
2.陆源碎屑的分布
从陆源碎屑的分布情况也可确定物源的供给方向。图4-2为收集前人资料重新勾绘的碎屑岩岩屑含量等值线,可以看出具有古陆陆源碎屑物供给丰富的特点,在黟县美溪—绩溪煤炭山一带形成封闭的岩屑含量高值区也与砂滩相对应。碎屑岩富含岩屑也反映出砂岩的成熟度差,与物源来源较近、搬运距离短有关,具有快速风化、快速搬运、快速堆积的特点,且具有自江南古陆往海盆方向岩屑含量逐渐减少的特征。火山质岩屑高值分布区指示了火山活动的大致范围。(www.xing528.com)
图4-2 下扬子区南华纪早期岩屑含量等值线图
(据杜森琯,修改)
3.沉积等厚线展布
沉积厚度的变化趋势也可大致反映古陆所在的位置。从古地理图中的沉积等厚线可知,低水位期的0线位置就是位于海岸冲积扇的内侧;海侵体系域时,由于江南古陆风化剥蚀强烈,物源丰富,古陆向海盆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碎屑,加上盆地处于拉张地质背景,构造沉降的幅度基本与沉积物供给的速度一致,造成巨厚的沉积厚度,海岸向古陆的推进速度十分有限,这可从剖面上沉积相带的迁移规律得到证明,海岸线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