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相古地理研究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配置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于矿产资源远景预测评价和勘探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勘探实践表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对推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拓了在河流沉积、三角洲及滑塌浊积扇、深水重力流沉积、滩坝、礁以及碳酸盐岩中找矿的新领域,有效地指导了岩性-地层含矿性的勘探。
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完成的古地理图,代表固定论观点,为第一代古地理图。代表活动论观点制图的为第二代古地理图,通常仅表示大陆块体的漂移和洋中脊的位置。常用的古地理图大致可分为4类:①将盆地内地层单元的某一特定的沉积相分析结果标绘于图上,并叠加等厚线,曾广泛用于碳酸盐岩发育地区。②综合几种沉积相,并进一步细分,统计碎屑比例、百分比含砂量,绘出等值线及粒度分布趋向、古水流方向等,常用于碎屑岩发育地区。③除表示沉积相带分布外,还在图中标出沉积环境,属解释性图件。④概略性图以活动论观点编绘制,在图上除反映沉积类型外,还反映一些同生断裂、深断裂、俯冲带、碰撞带。
目前,我国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编制以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件,其代表性项目为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合作的“中国南华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皖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70年代,先后有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对本地区的海陆轮廓及其与矿产的关系,作了有益的探讨。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沉积学理论的引进和推广,加上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与沉积学的相互渗透,以及大面积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皖南地区新元古代的沉积环境、分布规律及其含矿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涉及本区的主要代表性著作如下:
王鸿祯(1984)在以板块活动论为主的中国构造轮廓以及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都已有所了解、中国区域地层和其他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以沉积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为中心内容的多断代、多图种的《中国古地理图集》。
刘宝珺、许效松对中国南方震旦纪—三叠纪,在大区域沉积相、层序地层和构造轮廓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三叠纪)。(www.xing528.com)
关士聪等主编的《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新元古代—三叠纪),以大地构造学和岩相学的方法编制了我国新元古代到三叠纪的海陆分布及沉积相图。
夏文杰等(1994)在所著的《中国南方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中,首先把研究区作为全球的一个点,然后从盆地性质、类型和相互配置关系以及极移曲线等诸多方面,来恢复各块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关性,即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沉积地壳,所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更接近恢复大陆边缘性质的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该专著提出了与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相配套的中国南方震旦纪地层分区方案,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6个二级地层分区和12个三级地层小区,并编制了中国南方晚震旦世生物相地理分区图。南方震旦纪是我国磷、锰、铅锌矿的重要成矿时代之一,还有锑、汞、铜、钒、铁、黄铁矿等众多的有用矿产,该书重点研究了铅锌、磷、锰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从地层层位、岩相古地理、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沉积旋回、岩性组合、构造条件等方面分别讨论了层控和沉积矿产的控矿地质条件,特别是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关系。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安徽省岩相古地理图册》,是一本安徽省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岩相古地理图册,它立足于运用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沉积学理论和观点来研究安徽省各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在对各种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组合和演化规律作了很好的概括与总结,编制1∶200万震旦纪—早三叠世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38幅,中三叠世—第四纪晚更新世岩相古地理略图17幅。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下扬子区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有关矿产》,初步确定了本区震旦纪时期的构造模式应属叠弧型沟-弧-盆体系,进一步分为扬子弧后盆地、江南残余弧、华南弧间盆地、华夏活动弧等几部分,叙述了各部分的特点。该书总结了本区震旦纪的沉积相,提出了3种环境模式,讨论了4个相区、22个相带的不同特征和相变关系,对本区沉积相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肯定了早震旦世沉积时期的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夏古陆、江南古陆,确定了晚震旦世大致以上饶—绍兴一线为界。北侧的扬子区是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南侧的华南区主要为碳酸盐补偿面以下的陆源碎屑沉积,以陆屑浊积岩、火山碎屑浊积岩和泥质沉积岩为主,反映了陆源碎屑主要来自华夏古陆(华夏活动弧)。对震旦纪的古气候、水化学条件、同沉积断裂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指出了在不同相带或相带的交接部位,往往有利于磷、钾、铁等矿产的富集。在两个碳酸盐岩台地之间的陆棚相区内,蓝田组的上下分别为皮园村组的硅质岩和雷公坞组的含砾泥岩所阻隔,使金属硫化物往往被限制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蓝田组内。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主编的《安徽省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含矿性研究》,较系统地对安徽省内震旦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对省内前震旦纪基底构造及其演化、震旦纪古构造格局进行了论述,查明了安徽省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对碳酸盐岩及部分硅质岩进行了原岩恢复和环境分析,初步对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讨论了震旦纪不同层序类型和各体系域特征,对震旦纪地层的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总结了赋存于震旦系的沉积、层控矿产,研究了盆地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系统地反映了古地理研究的新成果。编制岩相古地理图4幅、古构造图1幅、岩相古地理与矿产图1幅。其中,皖南地区陆源碎屑环境可划分以下几个相区:海陆过渡相区、海岸相区、浅海陆棚相区;冰川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冰川、滨岸冰川、陆棚冰川;碳酸盐沉积环境可分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陆棚相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