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突出贡献

庆阳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突出贡献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于民国三十三年,被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政府正式命名为庆阳县剧团,为民办公助。他后半生着力于对新人的培养,为庆阳剧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时期,是庆阳剧团的鼎盛时期,也开始排演现代戏。新招收的这些青年演员在老艺人的教导和培养下,大部分成为地、县剧团的台柱子。

庆阳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突出贡献

庆阳有秦腔剧团,最早是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庆阳城刘九头成立了戏班子;宣统二年(1910年),田老四戏班子在西峰成立。此后,有三十里铺杨乡约戏班子、赤城的蒋兴龙戏班子、药王洞的任义杰的戏班子先后成立,特别是后者,在县内外演出长达十年之久,聘有名须生杨改民、常俊德,名花脸张东娃、张新米等,能演历史剧目300本,是陇东地区很有名气的一个戏班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庆城梁玉祥牵头,庆阳秦腔研究社成立。他们自制服装、道具,排出了几本秦腔剧目。后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被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政府正式命名为庆阳县剧团,为民办公助。这就是县剧团的前身。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目睹了这个戏班子演出时的情境。戏剧经常在箭道巷戏台上演出。那时用的是清油灯。在戏台的中梁和前沿各挂两个大清油碗,每碗燃放四五枝粗大的油芯,浓烟滚滚。演出期间还得添一次清油。后来用上了汽灯,台上台下亮堂堂的。但汽灯常发生故障,戏剧演出因此不得不推迟或半途停下来,有点煞风景。

当时,剧团的团长是贾如意(1998年8月去世,享年81岁)。演员主要有须生任国栋、张志平、魏世杰、屈廷俗,大净(即大花脸)杨春俗,二花脸付树学,小生刘应俗,花旦王富俗,青衣谢复兴,老旦曹俊、马维华,丑角张振英等。

任国栋,小名月月,人称真月月,后官寨乡人。嗓音洪亮、庄重,吐字明晰,特别是他的道白,字正腔圆。他的艺德很好,不论台下观众多少,都认真去演,深受观众欢迎。他不但受到本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平凉、泾川灵台、崇信一带特别有名。凡是剧团里有任国栋的戏,哪怕是一折戏,群众会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来看戏,风雨无阻。他的拿手戏有《醉写赫蛮》《击鼓骂曹》《庄子三探妻》等。1955年,他曾去省上参加老艺人学习班,挖掘整理传统剧目。

张志平,扮演黑须生,善演纱帽戏和武功戏。因他的扮相和唱腔有些像任国栋,故人们叫他假月月。他的动作好,做功细,唱腔有力,道白也清楚。善演《汴梁图》《烈火扬州》《打镇台》《八件衣》等。

魏世杰,又名魏二,因其扮相像白中孝,又叫白口,须生。声音苍哑、宽厚、有功底。曾饰演《未央宫》里的韩信,《破宁国》里的朱亮祖等。

屈廷俗,科班出身,常扮演白须生。善体会角色,人物刻画入微,演啥像啥。他扮演的《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其幕后一声唱腔,仿佛一下就能把观众带入冰天雪地的北国之中;他演的《烙碗计》,从唱腔到表现,足以使台下观众都为饱受后母虐待的主角流下了两行清泪。

杨春俗,净角、大花脸。科班出身。他长相富态,额高脸宽,眼大眉竖,气质好。嗓音高亢、洪亮、宽厚,有傲音,吐字真切,推口清楚,最擅长演包公戏。拿手的有《铡美案》《包公赔情》《打鸾驾》等剧目。

刘应俗,小名百娃子,科班出身,以演小生戏而声名远播。他长得秀气,扮相英俊。天生一副好嗓子,高昂而激越,清脆而甜美,有人以庆阳的梨瓜子比拟。他吐字清楚、自然,唱起来毫不费劲。他的做功细腻,富有感染力,擅长演《黄金台》《白玉楼》《吕蒙正赶斋》等剧目。(www.xing528.com)

王富俗,小名富娃。善演花旦,剧目有《洗衣》《虎口缘》《洞房》等。因他是科班出身,功底扎实,擅于体会人物角色,人物刻画细腻,动作优美好看。人们说,富娃演姑娘,走起路来如水中漂,引得台下年轻小伙子只向台前拥挤。他同刘应俗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后刘应俗因故离去,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也就减色不少。他后半生着力于对新人的培养,为庆阳剧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谢复兴,善演青衣,发音凄婉,唱腔清脆。主演的戏有《凤凰岭》《三娘教子》《清风亭》等。他原在庆阳专区新陇剧团当演员,1953年撤销庆阳专区后,他同任国栋一块到县剧团工作,任剧团的副团长,主搞业务,兼任导演,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老艺人,已70多岁了,在肖金镇王庄行政村居住。笔者写这篇文章,得益于他和他的学生夏宝英的回忆。

曹俊,小名曹包子,庆城镇人,扮演老旦,特点是发音洪亮,唱中含情。主演的戏有《火焰驹》和《背鞋》。

马维华,后官寨乡人,俗称马老旦,善演彩旦(丑旦)戏,特别滑稽。有一次,笔者随爷爷在箭道巷戏院里看《李翠莲大上吊》(一般由曹包子演吊死鬼,这次改由马老旦演),一声怪叫,吓得笔者赶紧将头埋在了爷爷的怀里。待笔者慢慢地把头抬起来向台上看时,马老旦身穿红衣,光着脚已爬上了台子旁边的柱子上,在披散的头发中间,露出了一张粉白而又肿胀的脸,颧骨处还点有几颗雀斑,恐怖中又有些滑稽。

付树学,又名双刀,一般扮演二花脸。他是最早的学徒

张振英,丑角,在剧团的时间不长。

1955年,县剧团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员,有李会民、于鼎民、何有海、夏宝英、柳均池、王增智、张秦江、米惠兰、何秀兰、刘桂兰、邢瑞英、王一鸣等。杨生民、杨伯民也从华池县剧团转来,以后又来了熊素梅等。这一时期,是庆阳剧团的鼎盛时期,也开始排演现代戏。同时,挖掘整理了陇东道情剧种,首先将陇东道情搬上了舞台,为创办甘肃陇剧打下了基础。以后排演的陇东道情《最后钟声》和由米惠兰主演的《新媳妇不见了》,在1958年参加了西北五省戏曲会演,荣获集体奖;陇东道情《新媳妇不见了》被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这是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后的第一个剧目。新招收的这些青年演员在老艺人的教导和培养下,大部分成为地、县剧团的台柱子。

从总体上看,庆阳剧团整体素质好,水平均衡,配合默契,忠于角色,守职尽责,而且经常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从不讲价钱,很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因此赞誉之声响彻陇上,红遍省、地、县,人称“三红”剧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