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八景”由来已久。据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庆阳人、湖广按察司副使傅学礼主修的《庆阳府志》载,庆阳府(安化县府)原有“十景”,而且这“十景”每一景后面配明初庆阳府通判吴士英诗一首,可见在明初庆阳就有“十景”了。庆阳府与安化县同景,它们是“周祖遗陵”“孔圣新宫”“狄公古庙”“范公旧宅”“鹅池春水”“龙湫夜月”“庆台晴雪”“彭原晚照”“城南晓市”“普照昏钟”。其中“狄公古庙”在宁县,“龙湫夜月”在正宁县,其余均在安化县,即今庆城县内。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府赵本植主修的《庆阳府志》上仍沿用明时的“十景”,只是将“城南晓市”变为“南城晚市”。后来不知何时变为“八景”,成为“周祖遗陵”“普照昏钟”“鹅池春水”“庆台晴雪”“南城晚市”“狄公古庙”“龙湫夜月”“彭原晚照”。将“城南晓市”改为“南城晚市”,是因为明嘉靖以前,“府治南关,乃货财积聚、商贾贸易之场。前此市廛稠密,有无相通。士民晨起趋市,行止声哗,喧杂四闻,退诚有各得其所之义矣”。但庆阳府横遭三次灾难,即“奈何一遭遇丙午之寇,再惨于己酉之水,三苦于己卯之变,市场寥廓,室屋荒落。昔日烟火纷飞之地,尽为石碛寂寞之场”。这就是说,经过丙午、己酉、己卯等三年的变故,“城南晓市”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永春门”(东南门)外的南关,兴起了夜市,就有了“南城晚市”一景。何以兴起夜市?是因为那时城门早早关闭了,农户白天忙于农事,晚上才来购物,有人便在此开店设市,经销百货,满足民用。同时,定边驮盐队一般不进城,在南关城宿营,这里牲口店、饭馆、盐店逐步多起来,造就了南关城市面的繁荣。
民国二十年(1931年),庆阳县教育局局长张精义纂修第一部《庆阳县志》(民国初,撤府存县,县名由“安化”改为“庆阳”)上载,庆阳县“八景”是“周祖遗陵”“鹅池春水”“普照昏钟”“文笔对峙”“太和仙境”“灵岩滴翠”“公刘古庙”“彭原晚照”。以后县志都依此记载,基本没有变动。后因1986年将庆阳县的南塬九乡镇划出,成立西峰市,又改西峰区,这样“公刘古庙”“彭原晚照”二景在西峰区境内,由庆阳县改为庆城县的境内就剩下了“六景”。(www.xing528.com)
如果将府、县八景整合,可凑为“八景”,但“府八景”的“庆台晴雪”“南城晚市”二景因府衙与南关城的破坏而名存实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