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黄帝之师,中国医药学鼻祖。
他的故里在哪里?目前有四个地方争称岐伯是他们那里的人。一个是陕西省岐山县,一个是四川省盐亭县,一个是甘肃省庆城县,还有一个河南省新密县。
当然四地争岐伯,都能说出许多地方性的民间传说和以民间传说而命名的地名作为证据。但民间传说难以定论,只有历史文献记载才是较为可靠的依据。当然历史文献记载要以全国性的历史文献记载为主,兼之以地方的史志佐证。
还需要说明的,有关岐伯故里记载的历史文献,在唐代以前暂时未发现,为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在宋代曾出现过研究《黄帝内经》及岐黄之术的高潮。
从网络转载的文章看,许多人认为岐伯是岐山人。依据是南宋郑樵的《通志》。郑樵从16岁隐居夹漈山,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欲读古人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夹漈遗稿》)他按自己志向,阅读了他所能看到的历史书籍,历时“五十载总为一书”,撰著了这本内容丰富的历史通书——《通志》。《通志》上起三皇,下迄隋代,可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有人将其刊入百科全书之类,此书的权威性可见一斑。《通志》卷二十六“姓氏二”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赵郡,宋端拱登科有岐贲。”太王,即古公亶父,为后稷子不窋的第十二代孙。他原在豳地居住,后翻越梁山,到了岐下。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其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于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由此看出,古公亶父由豳迁徙至岐山,其国民大部分是追随他迁徙而来的豳人,再是归附的邻近国民,当然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太王之孙周文王姬昌迁国都于丰地,随他而去的有一部分人,还有留在原地一部分人,留原地人便以地名为姓,即为岐氏。这主要说明了岐山岐氏的来源,并未说明岐伯是岐山人。文中紧接着说“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这里“又”,可以理解为“进一步说”,或者为“另外”,与前面有关系,但不大。说有关系,是因为本书作者列举了两位岐氏名人:一个是岐伯,一个是岐贲。岐贲是宋太宗时期人,家住赵郡,在端拱年间考中进士,他应该是岐氏的名人。但岐伯就非岐山的岐氏名人了。因为早在立“岐”为姓氏的几千年前就有了岐伯,说明岐伯与岐山的岐氏并无瓜葛。书中接上文说“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毫无疑问,岐伯与黄帝是同时代人,距今五千多年了。而太王是周祖不窋第十二代孙,是周文王祖父,所以太王时期应是殷商的后期,距黄帝时期相隔有两三千年之久。文王时期,或者向上推至太王时期,岐氏在岐山,那么在黄帝时期,有无岐姓,还说不定;如有,又在哪里呢?在古代,“岐”与“歧”可以通用的,所以岐伯也写为歧伯,这与岐山的岐氏更无牵连了。文中说“望出安化”,这里所说对象实指岐伯。“望”,就是“郡望”。郡望,《辞海》解释为:“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
历史上的安化在什么地方?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城县在隋唐时,就曾为庆州的安化县。李泰的《括地志》在“庆州”项下有“弘化县”。文中说:“按《通监地理通释》此引作弘化县,正义‘安’字当作‘弘’,唐弘化县神龙元年更名安化县,《括地志》成书应是弘化县,今依通监注引。”《元和郡县图志》:在“庆州”项下有“顺化县”,“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年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庆州为弘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六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弘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宋代初,改顺化县为安化县,为庆州属县,州县衙同城置,在宋徽宗宣和七年改庆州为庆阳府,安化县与庆阳府仍同城置。此后,除元代并安化县入庆阳府外,金、明、清三朝,统为安化县,为庆阳府属县。中华民国二年,才撤庆阳府,改安化县为庆阳县,2002年,改庆阳县为庆城县。
综合上述,笔者以为岐伯是哪里人,是很清楚的。
又有“专家”引用《路史》一书内容说明岐伯为岐山人。《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道。”《路史》是本什么书?它为南宋孝宗时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罗泌在乾道年间所撰著,共四十七卷。路史,即大史之意,为杂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历来专家评价此书:虽然资料丰富,但取材芜杂,很多材料来自《纬书》和《道藏》,神话色彩强烈,故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皇古之事,本为茫味,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又“皆道家依托之言”“殊不免庞杂之讥”。因为此书晚于《通志》,且“神话色彩强烈”“已不足据”,因此只作引用,让大家有所了解,不作采用,不作依据,如此而已。(www.xing528.com)
说明岐伯是庆城县人最早记载不仅仅有郑樵的《通志》,比此书早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宋太宗时期,就有由乐志撰著的《太平寰宇记》。《太平寰宇记》在“庆州”项下载“安化郡。今理安化县。”又在“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与黄帝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世。”在庆州名人中除岐伯外,提到的名人还有傅介子、甘延寿、傅玄、傅咸、傅燮等,岐伯列第一。北地,为秦始皇设置三十六郡之一,地域以今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为主,包括以北的陕西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各一部分。在西汉中,析出宁夏固原、甘肃平凉市及庆阳市镇原县,设安定郡,剩下地域仍为北地郡,古安化县就在辖区内。汉初北地郡郡治即在今庆城县马岭镇。而岐山属雍州,并不属于北地郡。《太平寰宇记》记载岐伯是安化即今庆城县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太平寰宇记》原本已佚,流传下来的多为残本。我引用的此书,是王文楚等人以金陵书局本为本,又以其他本增,缺失和校勘而成的书。金陵书局本,在光绪八年(1882年),由金陵书局以崇仁乐氏祠堂本为本,参正万廷兰本及清初朱彝尊所见之仁和朱氏影钞旧本,详加校勘,刋印于世。每文后多有校勘。但校勘有早期的,也有后代人加的,还有王文楚等人加的注释。其中对“岐伯,北地人。与黄帝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世”一句后注:“万本、库本皆无。”这注显然是王文楚等人在阅读了各种版本包括万本和库本后所加。所谓万本,即万廷兰本,是据玉溪活字本讹板刻印,并予考证。但王文楚等人认为万本“用力较深,但讹舛较多,而犯大忌者轻于改刪,随意增删,失乐氏之旨,失此书之真,这是该本的一大弊端。”所谓库本,即为《四库全书》收录乾隆中汪启淑藏本。王文楚等人认为库本“多有脱文,原各卷末间附校勘全缺,讹误不少。”因此,王文楚等人才加了这个注释,作为读者参考,不作依据用。另外,《太平寰宇记》是本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地理书,后世书多采用它的说法。对岐伯故里的记载,《大明一统志》作了相同内容的复述:“上古,岐伯,北地人,黄帝与论医,有《素问》《难经》行于世。”文中较《太平寰宇记》前多“上古”二字,后多一“于”字。由此亦可证明“岐伯,北地人”这句话,在《太平寰宇记》是原有的。
顺便说一句,有些作者在论文中引司马光《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做钹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岐伯之后括弧内“北地人”三字似为后人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所加,非《资治通鉴》原有。
在地方志上,宋代《庆州志》已佚,不知其内容。明代出《庆阳府志》三部:郡人、河南尹王福主纂的《庆阳府志》(称为老志),郡人、户部侍郎韩鼎主纂《庆阳府志》(称为新志),均已佚,还有直隶天津人、庆阳府知府汪来编纂的《北地纪》四卷也佚,亦不知内容,所幸20世纪末从日本找回了由郡人、湖广按察副使傅学礼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纂成书的《庆阳府志》。此志在“乡贤”栏目中载:“上古,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洞察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黄帝与论医术,有《素问》《难经》行于世。《尝忆经》有云:‘形不足者,补之以气,夫气入肌肤,灵气也,合内外之道也。’世传黄帝臣拜七十二师,若岐伯者,岂非帝之一师耶?北地,在上古不知为何名。”清朝有《庆阳府志》两部,其中与明嘉靖《庆阳府志》一块找回的顺治年间由山西宁乡人、庆阳知府杨藻凤主纂的《庆阳府志·乡贤》载:“上古,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洞察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黄帝与论医术,有《素问》《难经》行于世。”另一《庆阳府志》,为乾隆年间由浙江上虞人、庆阳知府赵本植所主纂,在其“方技”栏目内载:“岐伯,北地人。精医术,黄帝师事之,著《难经》《素问》。”庆城县即安化县,因历代府县同城置衙,有府志无县志,以府志代县志。民国初,撤府存县,安化县更名为庆阳县。省政府要求各县编纂县志,郡人、县教育局长张精义先生主纂《庆阳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书。书中在“圣贤”栏目中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精医术脉理,洞察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黄帝以师事之,有《素问》《难经》行世。”
历史记载如此,历历在目,有何惑焉!
2016年12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