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来,凤城历史上攻防记载较为详细的有:
(1)范仲淹驻守庆州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王朝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四路沿边安抚招讨副使,率军抵御西夏国军队的南侵。庆历元年(1041年),调任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范仲淹驻防庆州后,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措施,并向朝廷上书《攻守议》与《再议攻守》。
一是调整关系,团结诸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任即上奏巡边,检视诸羌,阅其人马,犒赏羌酋,与其立约,化敌为友,为我所用,有效地稳定和团结了庆州周边诸羌。
二是兴利除弊,整肃军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淘汰老弱兵士,招募当地士兵,不拘一格选拔汉、蕃良将,将州内所有军士分隶几位将军统领,平时加强军士的训练,战时率领军士出击,大大提高了官兵的战斗力,扭转了宋军处处挨打、兵力损失严重的局面。同时对部下关心备至,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深得官兵之心。
三是增修城堡,派兵屯守,处处设防,互相应援,增强了防御能力。他在环庆路修筑城寨28座、烽火台44座,在庆州北部竖起了一排排屏障,构筑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环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宋军的防守能力。
四是实行军屯,强兵富民,稳定和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实施“因置营田,据亩定课”的军屯,既可“中粜于官”“公收其利”,又可“兵获余羡”“人乐其勤”,同时还能免除民众长途转输军用粮草的困苦,一举几得。
五是免赋惩贪,兴办仁政。他多次向朝廷写奏折,请求减免包括庆州在内的陕西边民的课税和最为害民的“支移”徭役,主张对于遭受天灾的农民予以救济;他赶跑了借战争之机、横征暴敛、向上邀功的天兴令,使庆民“窜者还,危者安”。
范仲淹知庆州时,在凤城北门上建镇朔楼,一名威武,又名筹边。明弘治年间重修,给事中王重有“天开雄胜,险设金汤”之匾。正德八年(1513年),总制张泰又重修之。明正德年间礼部郎中都穆撰《重修镇朔楼记碑》,原文如下:
庆阳之地,山川险固,为关辅保障。其城自昔依山为之,北门之上有楼焉,相传宋文正范公为经略安抚时所建。历世既远,楼日颓坏。今太宰邃安杨公前总制三边时,按临庆阳,睹斯楼之倾圮,慨然有重修之志,后以边务方殷未遑。既而右都御史河间张公,昔巡抚其地,欲为重建,以还朝而止。兹者,公复出总制三边,遂决意为之。间以属兵备副使张君,而巡抚右副都御史即墨蓝公,巡按御史麻城刘公,□□□□□□也,亦从更之。张君乃与知府张侯天相,会计其费,委同知崔蒿、庆阳卫指挥吴琛专董其事。楼为七楹,其崇五十尺,深四十尺,皆视昔有加。功兴于正德癸酉二月七日,至八月三十日告完。先是西城之下有沟焉,亘二百尺,为城中泄水之处,塞者久矣。总制公仍命疏之,甃以陶甓,限以铁棂,其兴工之日同乎楼,而成之速先之。由是楼之层檐翚飞,巍然焕然,真足以耸观视、控边陲,而沟水复通,无有壅滞,城中之人得免水患,斯二者皆为政之要务。总制公之功当与之同为永久,而张君之赞画,与二三执事亦与有力焉。穆今以奉使,道过庆阳,而楼适成,张君与穆以酒落成之。且曰:“斯楼之建其旧材之可□□□□□□□□□□□,而小民之乐于趋事,殆忘其劳,故成之若是易也。”翌旦,复来请记,将刻之石。穆闻之,天下之事其成与败,虽若有数,而实系乎人力。斯楼之将倾,人莫之顾,盖有年矣。幸而遇总制公既去复来,竟毕初志,殆天留以俟公,使之继乎范公也哉!昔范公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出入将相,重当时,名后世,亦以能酬其言。以今视之,虽圣人之语有不是过,而斯楼固其旧所理也。公其心范公之心者乎?穆学识荒陋,言不足为斯楼重□□□□朝,张侯又穆之同年友也,故不辞而僭为之书。若浚沟之事,则并及之。俾后之人得有所考焉。
李文中有《登镇朔楼有感》诗:
西风渐入客中怀,一上层楼四望开。
天末尘空胡骑远,水南烟冥塞鸿哀。(www.xing528.com)
寒欺病骨衣绵薄,暖散酡颜酒力颓。
倚栏不胜回首泪,关山何处是南陔。
崇祯十二年(1639年)守道鞠思让重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守道张元璘、知府杨藻凤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府赵本植重修,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火。李星汉《秋日登镇朔楼》诗:
镇朔楼高千仞悬,凭栏一望古今天。
霜清塞北三秋月,风卷河西万里烟。
献吉文章开凤窟,义阳侠气照龙泉。
酒阑未厌登临兴,欲探星辰霄汉边。
万态烟霞入望来,屹然形胜自天开。
龙分沙漠千山涌,凤至平岗两翼徊。
盛代农桑绵八百,清时文献接三台。
登临欲觅惊人句,应有凌云作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