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研究:社会性别主流政策

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研究:社会性别主流政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政策制度调整的基本目的是让女性成为教育政策的受益者,而不是利益牺牲者或利益无关者。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政策,是指各级各类的具体教育政策都应该包含性别平等价值的分析和指向,而且这些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检查,可以甄别。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决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中要有妇女的声音,在教育政策的决策机构中要有女性的明确比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政策,强力推行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

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研究:社会性别主流政策

1.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政策和法规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

在现行的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中,明显的不利于女性教育权益的规定可能不多,但对女性教育权益关注不够、保护不力的政策盲点确实不少,应该就此进行系统的清理。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综合测评和分配政策对女性的就业有必要的支持,但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人才市场的选择受到了性别意识的更大干扰,不能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优秀的女大学生进入比较好的用人单位更加困难。一些新出台的政策也不能使女性真正受益,目前高等学校固定年限的学制对女性学生结婚和生育均有限制。尽管高等教育在入学年龄上放宽了,但是学校现行的对学生婚龄和生育的限制实际上使许多女性仍然享受不了这项政策的优越性。未来政策制度调整的基本目的是让女性成为教育政策的受益者,而不是利益牺牲者或利益无关者。

2.使各项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具体化

有关的保证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法律都是原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实践效果不明显。目前存在的劳动力分工的性别隔离和高等教育中专业和学科方面的性别隔离可能还将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加深。因此,制定一系列保证女性平等参与高等教育的可操作性政策和法规细则是非常必要的。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政策,是指各级各类的具体教育政策都应该包含性别平等价值的分析和指向,而且这些政策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检查,可以甄别。如“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性”、“保证女性平等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和“优先招收女生在传统男性为主的学科学习”的政策要有细则,要有落实和监督执行的机构,也要有特别扶持政策,即特别制定一些导向性或激励性的政策,对高等学校在社会平等方面的行为予以鼓励,对做得好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投入和补助。

3.建立教育性别平等指标监控系统

教育指数是从测验、调查及其他教育资料活动中得出的统计数据。它通常包括学生背景、学校政策及其措施、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内容。男女学生之间的学业和其他成绩的差别、女生的学业水平、男女学生机会均等的程度以及得到扶助的多寡是几项重要的教育指数。教育指数通常也是按照教育面对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服务过程——学生学业结果的模式构成的。为了有效地制定消除性别不平等的教育政策,合理地评价和监控教育政策,应该特别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有关性别的数据和指标。如2001年,高校招生取消年龄限制,性别公平监测和评价系统就应该反映出有多少超龄女性、比例是多少,对这项政策是否能够保证女性平等参与终身教育和大学补偿教育作出有事实根据的分析。

4.让更多女性参与教育决策

目前,女性还没有充分参与各类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收益分配。女性参与教育决策的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发展,包括各级教育决策机构都应该有相当的女性比例,而且应该在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参与教育决策的女性应该代表妇女的利益,而不应该仅仅是无性别立场的决策者。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女性的发展和利益是否得到保证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基本标准。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决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中要有妇女的声音,在教育政策的决策机构中要有女性的明确比例。

5.政府必须强力推行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

政策的执行过程带有强制性的特点。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政策,强力推行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这种强力既包括广泛普遍的政策宣传和强大的舆论引导,也包括严格的政策督察与执法检查。总之,要使平等的教育政策落到实处,产生预期的效果。(www.xing528.com)

【注释】

[1]马万华:《美国高等教育与女性学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页。

[3]范若兰:《试析战后东南亚妇女参与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4]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页。

[5]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印度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3~504页。

[6]安双宏:《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7]安双宏:《印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世界各国性别平等意识与公共政策现状一瞥》,《中国妇运》2004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