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性别意识缺乏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的影响

社会性别意识缺乏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的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21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不知道“社会性别意识”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50.8%和42.4%;认为在大学开设“性别意识课程”没有必要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14.4%和9.6%,又分别有18.3%和15.6%的男女大学生表示说不清;认为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没有必要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14.4%和10.5%,又分别有18.7%和17.8%男女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学校教育继续复制和强化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意识缺乏对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的影响

“面向21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不知道“社会性别意识”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50.8%和42.4%;认为在大学开设“性别意识课程”没有必要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14.4%和9.6%,又分别有18.3%和15.6%的男女大学生表示说不清;认为对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没有必要的男女大学生的比率分别是14.4%和10.5%,又分别有18.7%和17.8%男女大学生表示无所谓。[50]

对大学生的“性别观念”调查显示,越是开放地区,越是年级高的女性,越表现出对社会性别角色定型观念的认同。对“女性以家庭为重”的观点,70.7%的女大学生“很同意”或“同意”,高于男生的61.1%;72.3%的女大学生赞同“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对“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的说法,56.8%的女大学生“很同意”和“同意”。当问及“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具备同等的竞争力”的观点时,仅16.4%的女大学生认同,而对“只有一个成功机会时,应优先丈夫和孩子”这一观念,赞同的女生竟达到41.4%。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势必会影响女大学生对自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及其评价,女大学生自强发展的意识显得较为薄弱也就不言而喻。[51]

社会性别观念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消极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早期家庭中的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孩子,并按社会的要求塑造孩子的行为,男孩应该做什么,女孩应该做什么,对于违反性别角色期待的行为则禁止或指责,这深远地影响着女大学生未来的成长选择和对自己的期望。学校教育继续复制和强化着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互动中渗透着自己的传统性别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同时,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误导,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夸大对女性年轻貌美、姣好身材的外在价值,并忽视对女性整体贡献和成就的认可和赞赏等,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评价和规划。

【注释】

[1]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概念之演变》,见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参见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3]赵叶珠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见http://www.moe.edu.cn。

[4]参见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华女子学院:“面向21世纪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6]该调查由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为国家级课题,是第一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7]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8]《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9]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10]参见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1]参见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2]参见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3]谭琳等:《教育的投入与回报:性别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4]谭琳等:《教育的投入与回报:性别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5]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16]谭琳等:《教育的投入与回报:性别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数与政府规定的相应的适龄人口数之比,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

[18]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19]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赵叶珠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2年11月21日。

[21]赵叶珠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2年11月21日。

[22]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23]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24]赵叶珠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2年11月21日。(www.xing528.com)

[25]央视国际网络,2002年3月8日。

[26]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27]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3期。

[28]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29]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30]马万华:《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1]张华英:《不同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摘自上海科教兴农网,2004年8月。

[32]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34]安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36]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38]赵叶珠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02年11月21日。

[39]张明芸、蔡志敏:《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40]张明芸:《教育界女性参政状况亦喜亦忧》,《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41]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2]郑新蓉:《教育政策与社会性别公平》,载《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3]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44]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45]高勇:《妇女教育与妇女发展》,载《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版。

[46]高勇:《“推移”现象及其解释——论经济增长与教育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47]谭琳等:《教育的投入与回报:性别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48]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1]马经著:《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