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贫困生问题进一步突显。按照贫困生占在校生20%的比例计算,1999年在校生719万人,贫困生约144万人,特困生72万人;截止到2004年的粗略统计,[6]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人。但是,目前的助学贷款体系还不能满足大多数贫困生的需要,高校的学生欠费已经达到很大的数量,成为大学管理中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为改变这种困境,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并作出种种努力,几乎每年都在改进和调整政策,以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政策目标的有效推进和实现。
表8-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变化一览表
① 马经著:《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② 见银发[2001]126号文件。
③ 周大平:《国家助学贷款:好事为何不好办》,《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7月第27期。
续表
(www.xing528.com)
① 中新网2002年9月2日。
② 马经著:《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③ 人民网8月30日转《中国青年报》文;千龙网2004年4月21日;深圳新闻网2004年5月14日;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等。
续表
① 《解读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从上述政策调整轨迹可以看出,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指令达到风险分担,尽量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助学贷款在低政府运行成本、企业和学校分担风险与成本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政府努力的方向是:(1)从商业贷款到政策性贷款,政府将主动承担一定的成本和风险;(2)从严格的申请人资格审查,到放松申请条件,简化手续,方便学生申请;(3)从担保贷款到信用贷款,目的是建立使学生成为贷款人,银行获得未来的风险收益的机制;(4)风险由学校和财政分担,改为由银行独担,最后又调整为由政府、银行和学校分担。其目的是建立政府、学校和银行共同分担有关风险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