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相对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出现的历史比较早,但是,具有现代性质的高等教育的诞生却是很晚的事情。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反映出相同的特点。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近代高等教育的前身是封建时代的书院教育。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书院,始于宋代。据史载,宋代在黎州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已建有书院。在少数民族地方大量建书院,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清代中后期,满族和蒙古族聚居地区,书院教育十分盛行。同时,朝鲜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等聚居区也建有不少书院。在清政府学习西方下令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少数民族地方的书院或停办,或改为学堂。由于少数民族地方的书院大都设在省城以下,因此,这些书院大都改名为中学堂和小学堂。
1905年,清政府在京师成立陆军贵胄学堂。这个学堂同1909年成立的法政贵胄学堂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两所学堂的招生对象都是满、蒙、汉大员子弟,其中满族和蒙古族子弟占绝大多数,是典型的贵族学堂;二是两所学堂都带有现代教育性质,学生所学内容同传统的书院教育完全不同。(www.xing528.com)
但是,真正称得上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端的,是满蒙高等学堂的成立。为了培养满族和蒙古族高级人才,1908年,清政府在京城创办了满蒙高等学堂。这个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为造就满蒙文通才,以保国粹而裨要政”。学堂设有正科、预科和别科。正科学制三年,预科学制两年,别科学制三年。预科毕业后,才能升入正科。正科又分为满、蒙、藏三科,主要学习满语文、蒙语文和藏语文,同时兼学法政、测绘等部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科目。生源主要是满蒙中学堂的毕业生。经费全部由朝廷提供。满蒙高等学堂的成立,可以算做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端。从满蒙高等学堂的性质看,它同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族高等教育有着质的区别。首先,它的招生对象是社会上层子弟,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青年很难迈进它的校门;其次,它是为当时的朝廷服务的,不是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再次,它培养的是绝对“忠君”的高等人才,换句话说,它培养的是奴才,“奴化”是它的办学宗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