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凉之变:三国历史中的重大决策!

秦凉之变:三国历史中的重大决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秦州刺史的人选问题上,司马炎任用的是名闻西土的名将胡烈。司马炎以为陈骞以私怨构陷牵弘,因此将牵弘征召洛阳后,反而任命其为凉州刺史。陈骞因而叹息,认为用这两人必将大败。有司追究胡烈之死,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应当处斩。树机能兵强马壮,石鉴令秦州刺史杜预出兵进击。廷尉审理后认为杜预的罪过不大,准许他赎罪。

秦凉之变:三国历史中的重大决策!

领导者:秃发树机能、若罗拔能、猝拔韩且万能、药兰泥、白虎文等

地域范围:★★★★★(凉州、秦州、雍州)

起讫时间:★★★★★〔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至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

战争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反抗西晋的统治和压迫

最终结局:被马隆平定

东汉末年以来,伴随着边章、韩遂等人起兵及马超之乱,雍、凉地区的少数民族受其影响,对中原王朝的依附性减弱;而且他们利用中原王朝抚绥为主、攻剿为辅的息事宁人的想法,大肆施展纵横捭阖的手腕,给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困扰。如蜀汉大将军姜维出兵,多数时候都与羌人有约,甚至从他们手中得到粮秣补给,常常给魏国雍、凉地区造成重创。虽然郭淮、陈泰、司马望、邓艾等人也曾努力去扭转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央对抗的局面,然而收效甚微。尤其是当年邓艾镇抚西陲时,曾接受数万鲜卑人的投降,邓艾将他们都安置在了雍、凉地区,和这里的原住民杂相居住。到西晋初年,这里的鲜卑人繁衍生息,渐渐势大,朝廷恐其为患,故分雍州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和凉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阴平郡总计七郡设立秦州,州治在原天水郡的郡治冀城。该郡有二十四县,户口三万两千一百,人口规模与凉州相当而远小于雍、益、冀、豫等州。

在秦州刺史的人选问题上,司马炎任用的是名闻西土的名将胡烈。胡烈出身将门,父亲胡遵曾任曹魏车骑将军,兄长胡奋为镇军大将军,另一兄长胡广为散骑常侍、少府,弟胡岐为并州刺史,胡广之子胡喜为凉州刺史、建武将军、假节、护羌校尉。胡烈本人曾在钟会的伐蜀大军中担任护军一职,钟会被杀的起因就是其子胡渊首倡兵士反对钟会。胡烈入晋后曾任荆州刺史,又击退吴军进攻,可谓名闻遐迩的老将。但是对这一人事任命,刚刚入朝的大司马陈骞提出异议。陈骞认为,胡烈、牵弘都是勇而无谋、强于自用之辈,不是绥边的干才,任用他们将会成为国耻,希望司马炎更换人选。当时牵弘为扬州刺史,平时与陈骞不和,所以对陈骞的命令多有违拗。司马炎以为陈骞以私怨构陷牵弘,因此将牵弘征召洛阳后,反而任命其为凉州刺史。陈骞因而叹息,认为用这两人必将大败。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五年(公元269年),晋国统治下的主要疆域内发生了大面积的水旱灾害,造成“比年不登”的饥荒。胡烈上任后,没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散居河陇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最终造成了“失羌戎之和”的局面,西北各少数民族乘势起兵,拉开了雍、凉地区十年战乱的序幕。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在秦州起兵。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认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义也”[1]。而《晋书·秃发乌孤载记》则记载了“秃发”一姓的来历:“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而秃发树机能就是寿阗之孙,史称其“壮果多谋略”。秃发部落先祖匹孤,为拓跋鲜卑诘汾长子。据周伟洲先生考证,秃发匹孤从拓跋部中分出,并由塞北阴山迁至今甘肃河西陇右之北游牧,应在公元219年拓跋神元力微即位以后[2],在邓艾担任镇西将军之时,秃发鲜卑又进一步南迁至河西陇右一带。据《晋书》《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可知他们的游牧区域是“东至麦田、牵屯(今甘肃平凉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北的麦田城),西至湿罗(今青海湖东),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北接大漠(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从现存史籍上看,找不到晋武帝司马炎歧视、剥削和压迫河西鲜卑的证据。据《晋书·阮种传》记载:“自魏氏以来,夷虏内附,鲜有桀悍侵渔之患。由是边守遂怠,鄣塞不设。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可见,阮种认为是出任边境的晋将统御无方,才造成了少数民族因对晋朝统治不满而起兵。(www.xing528.com)

针对秃发树机能起兵,司马炎先后于泰始六年(公元270年)七月、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四月两次减免陇右五郡或四郡“遇寇害者田租”,切实减轻当地百姓负担,同时命秦州刺史胡烈进剿。然而胡烈过分轻敌,面对秃发树机能的步步诱敌,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在万斛堆(今甘肃靖远南祖厉河支流北河河口)被鲜卑人团团围住,最终兵败被杀。在胡烈被围时,胡烈的上级,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派遣将军刘旂去救援。刘旂见秃发树机能势大,观望不救,坐视成败。有司追究胡烈之死,贬司马亮为平西将军,刘旂应当处斩。司马亮上疏希望能免刘旂的死罪,他说:“节度之咎,由亮而出,乞丐其死。”司马炎下诏说:“若罪不在旂,当有所在。”于是罢免司马亮,任命乐陵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进讨秃发树机能。树机能兵强马壮,石鉴令秦州刺史杜预出兵进击。杜预观察形势,知道树机能挟大胜之威,手中资源又富足,反观官军则粮食缺乏、士气不振,因此和石鉴商量,希望暂时按兵不动,大军兵力从后方运输粮草,等来年开春再行征伐,并列举了五条不可以出兵的理由和四条不需要办的事。然而石鉴和杜预原本就有旧怨,杜预的河南尹就是被石鉴弹劾掉的,此时石鉴见杜预不按自己的意见办事,就上奏声称杜预擅饰城门官舍,稽乏军兴,用槛车将杜预送往廷尉论罪。廷尉审理后认为杜预的罪过不大,准许他赎罪。石鉴虽然参劾了杜预,但杜预所说的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他率兵与树机能交战时,也没有任何战果。

看到石鉴劳而无功,司马炎被迫再次换将。胡烈战死后仅四十九天,朝廷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镇关中

次年,雍、凉、秦三州遭遇大饥荒,西北地区的反抗越演越烈,不仅秃发树机能无人可制,而且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北地郡(治所在今宁夏吴忠)的匈奴、屠各、卢水胡和羯人等在树机能的影响下进攻金城郡,凉州刺史牵弘率兵镇压。正如此前陈骞的评价一样,牵弘是个勇悍无谋的武夫,结果他和胡烈落得一样的结局,胡人药兰泥、白虎文起义,众胡与树机能共围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环县西),牵弘最后战败而死。

西晋又派凉州刺史魏朝直臣苏则之子苏愉[3]进击,然而苏愉在金山(今甘肃山丹县南)战败,西北形势大坏。

秃发树机能盘踞西北多年。到了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三月,平虏护军文鸯督凉、秦、雍三州之军进讨秃发树机能并击破他们,陆续归降的西域各少数民族部落有二十余万口。然而文鸯的一时胜利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转年六月,凉州刺史杨欣与秃发树机能支党若罗拔能在武威交战,却不幸败死。这已是第四位在西北地区惨遭失败的刺史级官员,因此引发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仆射李憙请求发兵进讨,但是朝中大臣都认为出兵是重事,树机能虽久为边患,实不足忧。

然而在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正月,树机能攻陷凉州,河西断绝。晋武帝甚为懊悔,召集大臣问谁能平定树机能。仆射李憙推荐了匈奴部落的贵族刘渊,但是因大臣孔恂等人的反对,此事未能成行。

司马督(第六品军事职官)马隆进言道:“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司马炎说:“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马隆据此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招募三千勇士,不问其出身来历,率领他们鼓行而西,敌人不难平定。司马炎就此任命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公卿都说六军和州郡兵人数不少,应该先任用他们出征。像马隆这样官职低微的小将的话,不足以采信。司马炎没有听从。于是马隆招募能引弓四钧、挽弩九石之人入选,从早晨到中午得三千五百人,马隆认为这些人已经足够了。马隆又请求要亲自去武库选取兵器,结果武库令和马隆争执起来,御史中丞因此上奏弹劾马隆。马隆说道:“臣当亡命战场,以报所受,武库令乃以魏时朽杖见给,不可复用,非陛下使臣灭贼意也。”司马炎对此表示同意,又给了马隆三年军资。马隆就带着这三千五百人踏上了西征之路。

在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即温围水,位于今甘肃武威东)。树机能有兵数万人,他令部属有的提前占据险要堵塞马隆的进兵之路,有的则伏在后面准备截断马隆的退路。但马隆不慌不忙,作为一名军械改良家,他于此时推出了依照八阵图设计的偏箱车,如果遇到平坦的地方就用鹿角搭建车营,如果遇到狭路则在车上建造木屋,这样树机能引以为傲的骑兵突袭战术将无法施展。而且马隆所选择的士卒都是能开硬弓的精兵,利用箱车的防御优势充分发挥弓矢的远距离杀伤效果,弓矢所及,敌人往往应弦而倒。马隆奇谋迭出,比如他在道路上堆放磁石,树机能的部属因为穿着铁铠而行动不便,但晋军却都穿着犀甲而丝毫不受影响,敌人都认为是有神灵相助。就这样且战且前,转战千里,杀伤敌人以千计量。

自从马隆出发之后,音信断绝,朝廷忧心,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已经全军覆没。后来马隆的信使晚上来报,司马炎拊掌欢笑。等到上朝时,他诘问群臣,说如果听从了他们的话,那就没有秦州和凉州了。于是司马炎任命马隆假节,为宣威将军,加赤幢、曲盖、鼓吹。马隆到了武威,鲜卑部落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率领万余部落来降。十二月,马隆率领善戎没骨能等与秃发树机能大战,斩杀树机能,终于平定了凉州。

点评:西晋初年司马炎尚能励精图治,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的政策也一贯温和,然而因为派驻的将领“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尝啗利,妄加讨戮”,终于酿成了巨变。胡烈、牵弘、杨欣等都是百战名将,然而作为封疆一方的大员,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贯彻抚绥政策,因此秃发树机能一呼百应,屡败屡起,为祸西北长达十年之久。而马隆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针对秃发树机能来去如风和忽而聚拢、忽而分散的用兵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反克制措施,使得秃发树机能的优势无法发挥,最终将其歼灭。这次克难的胜利使晋国扫清了伐吴的最后一个障碍,为全国一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