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孟达
地域范围:★★(新城郡)
起讫时间:★〔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至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二月〕
战争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勾结吴、汉潜谋不轨
最终结局:被司马懿讨平
孟达与法正都是扶风郡人,在建安初年关中发生饥荒时共同进入蜀地投奔刘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派遣钟繇等兵向汉中讨伐张鲁,心中恐惧。别驾从事张松看出刘璋不能成事,有意援引尚在荆州的刘备入蜀。他问刘璋,曹操兵力强盛,用兵无敌于天下,如果再得到张鲁的资储,谁能抵挡?刘璋当然无所打算,张松因此推出了刘备,说刘备既是他的宗亲又是曹操的仇敌,而且善于用兵,让他讨伐张鲁的话一定能够攻破。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就让孟达作为法正的副手带领四千人去迎接刘备。刘备就留法正为自己出谋划策,而让孟达统一指挥这四千人留屯江陵。刘备平蜀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时任太守的是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他力不能敌,被孟达属下兵马所杀。孟达要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承担如此重任,所以派遣义子刘封从汉中乘沔水东下统率孟达的军队,并与孟达相会上庸。当时刘备集团正在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所以在李严、刘封、孟达来攻时,上庸太守申耽等都陆续归降。关羽在该年水淹七军,进围樊城、襄阳,因为兵力不敷使用,所以连续给刘封、孟达发书信,要他们带兵东下帮助自己。然而刘封、孟达都推辞说统领的郡县刚刚归附,不能轻易动摇,没有听从关羽的命令。孙权见关羽后防空虚,又接到曹操的密令,所以调兵遣将掎角关羽后方,而关羽对部下将领甚少恩信,终致覆亡,荆州也落入了孙权之手。在此期间,刘封和孟达坐视成败,刘备为此深为恚愤。而刘封和孟达在这时也出现了隔阂,刘封抢夺了孟达的鼓吹,孟达既担心刘备治罪,又恨刘封欺凌自己,所以给刘备上表。在表疏中,他首先表明自己不能再辅佐刘备:“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晋文公母舅狐偃,即子犯)谢罪,逡巡于河上。”然后他表达了自己受谗之后的心情和想要离开刘备集团的想法:“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最后他还对刘备说了几句告别前的心里话:“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原君王勉之也。”上奏了这篇表章之后,孟达即率领部属四千余家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秋七月投奔了魏国。(www.xing528.com)
曹丕当时刚刚接任魏王,早就听说过孟达的大名,得知他能主动归顺非常高兴。他派遣善于识辨人才的贵臣前往探视,回来后有人顺着曹丕的意思说孟达是将帅之才,还有人说他是卿相之器。孟达到谯郡时,进见娴雅,才辩过人,众人莫不瞩目。曹丕对孟达的姿貌和才能非常欣赏,不仅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在一起设立新城郡,以孟达领新城太守。新城郡所处的位置正好在三国之间,东南与沔汉相接,和孙权所属的西陵遥遥相对,西南则和刘备治下的汉中等地毗邻,可以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行军长史刘晔深觉不妥,对曹丕说:“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孙、刘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司马懿也认为孟达举止轻佻,不可大任,但是曹丕不听。曹丕委任孟达此职后,让他和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等共同攻击刘封。孟达与刘封通信,让他前来归顺,其中有“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之语,然而刘封自认为刘备与自己有父子之名又甚见亲重而不肯背叛。没过多久,申仪背叛刘封,刘封败走并回到了成都。刘备因此责备刘封在上庸没有与孟达搞好关系,之前又不援救关羽。而诸葛亮因为担心刘封刚猛,对年纪幼小的刘禅是个严重的威胁,劝说刘备将其除掉。刘封为此深为懊悔,仰天长叹道:“恨不用孟子度(孟达字子度)之言!”
孟达在魏国既为文帝所宠,又与贵臣桓阶、夏侯尚相善。桓阶早年曾劝长沙太守张羡归顺曹操,因此得到曹操的器重,而被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当时曹操世子未定,桓阶力挺曹丕,称他年龄居长,德行也较曹植为优,所以曹丕继任后,对桓阶大加重用,迁其为尚书令,又加侍中。汉魏禅代之际,桓阶和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等人共同劝进,深受曹丕赏识,是魏初主持朝政的重臣之一。夏侯尚是夏侯渊之侄,和曹丕是布衣之交,因此被曹丕任命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同时也是孟达的上司。孟达钻营这两人的门路,所以在魏国地位十分稳固。
然而孟达乃反复之人,虽然深受重任而内心叵测。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冬天,诸葛亮自南中北返,到达汉阳县(属朱提郡,位于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的时候,从魏国归降的李鸿来见,当时参军蒋琬和益部永昌从事费诗在座。李鸿说道:“间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诸葛亮正欲北伐,想要拉拢孟达作为外援,所以顾谓蒋琬和费诗说:“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费诗就对诸葛亮说:“孟达小子,昔事振威(振威中郎将刘璋)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诸葛亮默然不答。不过诸葛亮回到成都后,还是给孟达写了一封书信:“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孟达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就派遣亲信数次和诸葛亮联络。尤其是桓阶和夏侯尚先后于黄初年间(公元220年至227年)去世之后,孟达在朝中失去强援,而新登位的明帝与孟达又无深交,更兼与近邻魏兴太守申仪关系不睦,所以孟达加紧了和诸葛亮等人的联系。
曹睿对孟达也很警惕,为了防止孟达生变,他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六月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镇宛。孟达的谋划被申仪泄露,而司马懿也派遣参军梁几密查他的举动,并劝他入朝为官。受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孟达决定起兵造反,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从书信中可见,他所担心的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司马懿也唯恐孟达速发,于是给孟达写信预行安抚:“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郭模,诸葛亮派遣来诈降的使者)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孟达接到书信后又开始心怀侥幸而犹豫不决。岂料司马懿不过是缓兵之计,书信一发出,他立即布置军队进讨。众将都说道:“达与吴、汉交通,宜观望而后动。”司马懿却说道:“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鬼谷子·决篇第十一》列举了六种可以速做决定的情形,其中便有“去患者,可则决之”之语。司马懿能根据孟达的脾性、为人从速做出决断,可见其识见明断。
司马懿倍道兼行,一千二百里的距离他仅仅用了八天就赶到城下。孟达对此有两点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司马懿不经天子同意直接就来攻打新城;二是没有料到司马懿会轻装疾进。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由于未料到司马懿进军神速,所以孟达并没有对城防做周密准备,而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就只在城外建造木栅自固。司马懿指挥大军渡过护城河,攻破木栅,直达上庸城下。吴、汉各遣偏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孟达,司马懿派遣诸将分头抵御他们。司马懿将大军分成八队团团围攻新城,因为孟达事先准备不够充分,而新城所部兵马又非素来亲从,所以在苦苦抵挡了十六天之后,在司马懿的引诱下,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司马懿将孟达斩首并将其首级送往京师,还俘获了城中的万余兵马,然后诱捕了久在魏兴郡、私刻印绶、专擅疆场的申仪,将其送往洛阳,又将孟达余众七千多家迁徙到幽州,这才引军回屯宛城,此时已是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正月了。
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后,曹睿下令在一处四通八达的街道交汇处焚毁。同时,曹睿又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锡县为锡郡,改变了新城太守专制西南的格局。
点评:曹丕因为对孟达赏识而对其破格重用,而且因孟达对上庸、房陵等地比较了解而将新城统一划归他指挥。但孟达性情反复,最终还是举兵造反。然而孟达遇到的是军事天才司马懿,司马懿倍道兼行,在孟达军事部署完成之前赶到新城,并最终将其镇压,使得这场惊天巨变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这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例之一,观其攻守成败可知用兵虚实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