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昌豨(本名昌霸)
地域范围:★★(东海郡)
起讫时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战争规模:★★★
影响力:★★
组织目标:第一次响应袁绍,后两次不详
最终结局:前两次都归降曹操,最后一次被于禁斩杀(www.xing528.com)
在东汉统治衰微之际,青、徐沿海一带的豪强纷纷拥兵自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等人。吕布攻克沛城,赶走了盘踞此地的刘备之后,这些豪帅望风归附,都投靠到了吕布麾下。而吕布后被曹操平定,这些豪强又都陆续归顺了曹操。曹操因为要面对大敌袁绍,所以对这几位的归附非常看重,他将青、徐二州沿海的琅琊、东海、北海分出城阳、利城、昌虑郡,以臧霸等人为郡守。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平定公孙瓒,又派人招诱张绣和刘表共同对付曹操。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归降曹操;而刘表虽然表面答应袁绍,但并没有派出军队,而且也没有援助曹操。
刘备此前曾与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和王服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事未举而刘备被派遣去攻打袁术。刘备等到曹操派来的朱灵北归后,立时翻脸相向,他先杀掉了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然后留关羽守下邳,自己则回到小沛。许多郡县都响应刘备举兵,身在东海的昌豨也在其中。刘备聚拢了数万兵马,又派遣孙乾与袁绍联合。曹操派遣司空长史刘岱(非兖州刺史刘岱)、中郎将王忠攻击刘备,不能取胜。刘备还嘲弄刘岱说:“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原来刘备认为曹操忙于在官渡和袁绍对敌,无暇顾及自己。不过曹操看到刘备势力发展迅猛,便想要亲自征讨。曹操手下众将都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善于体察上意的郭嘉也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果然,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袭击曹操,袁绍推辞说自己儿子有病不肯进兵。曹操于是得以以精兵征讨刘备。刘备派出的斥候禀报说曹操亲自到来,刘备大惊,但还没有确信,可当他带领数十骑望见曹操的麾旌时,便舍下大军逃走。曹操尽收刘备下属,又俘虏刘备的妻孥,攻克下邳,生俘了守将关羽。接着他进兵东海郡,平定了昌豨。昌豨见势头不妙,便举军投降。因为当时曹操的势力和袁绍相差太大,曹操不欲多事而优容昌豨,仍将他留在了东海。这是昌豨第一次反叛。
等到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绍后,昌豨又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起兵反叛。曹操派遣裨将军张辽平定鲁国诸县,又命他和夏侯渊一起进攻昌豨。昌豨在城内和二将对耗了几个月,曹军粮食几尽,所以想要引军归还。张辽在这时劝说夏侯渊:“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倘可诱也。”原来昌豨和张辽有旧,此时频频瞩目张辽,本意便是借张辽之口传达自己想要归降的意思。张辽对昌豨说:“公有命,使辽传之。”昌豨之后果然与张辽对话。张辽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昌豨得到张辽的许诺后便答应投降。张辽单身上三公山拜见昌豨的妻子儿女,昌豨内心高兴,就跟着张辽一同来见曹操。他这次反叛是因为曹操对他不够重视,他想要更高的筹码。不过曹操对他既没加官又没晋爵,把他打发走之后,责备张辽“此非大将法也”,认为张辽不顾个人安危,竟然孤身犯险去和这样的人物打交道是不对的。张辽回答:“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这次事件之后,曹操仍然没有诛杀昌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昌豨并非孤立的个体,他是青、徐豪强的代表人物,杀了他难免会让臧霸等人有想法,而此时袁绍虽败,河北却并未平定,曹操无论如何也不能两线作战;其二,张辽以圣主怀柔的名义劝降昌豨,杀了昌豨便是出尔反尔,曹操此时正积极吸纳天下贤士,不能无故坏了自己的名声;其三,昌豨并不是被打败的,杀了他只会反衬自己的无能,更会招致其他军阀的耻笑,也会使其他左右犹疑的人不能轻言投降。所以曹操尽管对昌豨心怀恨意,但仍然让他留在了东海。
昌豨这次反叛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内心颇为不平。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冀州完全平定,昌豨第三次起兵作乱。曹操命令于禁讨伐他,于禁引兵急攻。昌豨与于禁有旧,便到于禁处投降。众将都认为昌豨既然投降,应当送到曹操那里,于禁说:“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于是流着泪和昌豨诀别,杀掉了他。是时曹操正在距离不远的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督率李典、乐进等讨伐海贼管承,听说后叹道:“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从此之后更加看重于禁。
点评:昌豨因为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当时军阀征战的大环境,居然能够三次反叛曹操,显然每次都是在试探曹操的反应而谋取更大利益,然而曹操对这种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人内心鄙夷,并不加以重视,所以昌豨的反抗并没有达到效果。而且昌豨第三次反叛时,本来是可以直接到曹操那里投降的,但他却因为和于禁有旧而执意到了于禁那里,白白断送了自己性命。因为此时能决定昌豨命运的不是于禁而是曹操,如果昌豨直接到曹操那里,曹操出于安抚青、徐豪强的目的,多半不得不将他释放,但是如果将难题抛给于禁,于禁不杀他就是违反禁令,并且会给曹操留下徇私枉法的印象。何况于禁也知道曹操痛恨昌豨,杀掉昌豨恰是为上峰分忧之举,自己虽然背负恶名,曹操却少了一个心腹之患。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于禁都必须杀掉昌豨以证明自己。曹操对此心知肚明,随后不久就提升于禁为虎威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