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小说:西王母崇拜

中华传统小说:西王母崇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1]《穆天子传》现在一般认为是小说类作品。随着小说篇幅的不断增长,西王母的形象不断丰富,这一特征就一直保持下来。通过汉武帝亲自做的精心准备,反衬出即将到来的西王母尊贵非凡的地位。最后写的是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的对话。到两晋时期,以《汉武故事》为蓝本的西王母与汉武帝相会的故事又出现在《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中。可以说西王母从高高在上的神仙走向了人间。

中华传统小说:西王母崇拜

早在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作家就虚构了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场景。卷三曰: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1]

《穆天子传》现在一般认为是小说类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其原因可能是为了突出西王母的长生性及她具有使人长生的本领。自此,西王母在汉文小说文本中就保持着长生这一固定不变的特征。随着小说篇幅的不断增长,西王母的形象不断丰富,这一特征就一直保持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与帝王相会故事的男主角变成了汉武帝。《汉武故事》在内容上要比《穆天子传》更加丰富,情节也更加具体。《汉武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便是西王母、汉武帝与东方朔之间的故事。

王母遣使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然九华灯。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上乃施帷帐,烧兜末香,香,兜渠国所献也,香如大豆,涂宫门,闻数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是夜漏七刻,穴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液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圆丘之紫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2]

与《穆天子传》相比,《汉武故事》中的西王母形象更加生动,也更加完整。在《穆天子传》中,只有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简单对话,对西王母的外在形象未着一词。《汉武故事》中,首先就写西王母到来前以及到来时的气势和排场。她首先派遣使者来通知汉武帝自己将至,接下来便写汉武帝为迎接西王母所做的细致准备。通过汉武帝亲自做的精心准备,反衬出即将到来的西王母尊贵非凡的地位。气氛的渲染与烘托不但增加了西王母的神秘性,也使人感到西王母难以接近、高不可攀。再看她到来之时的场面,“是夜漏七刻,穴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写到的西王母的车骑、陪同、穿戴,凡此种种,无不让人感觉到眼前这个人的高贵与难以亲近。最后写的是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看到西王母性格中柔软的一面,她充满温情地与汉武帝对话,尤其是最后对东方朔的态度,更展示了她慈爱的一面。换句话说就是在《汉武故事》中,西王母展示出的是一位未见时显得非常神秘,见面后顿觉可敬可亲又充满慈爱的神仙形象。这实际上表明西王母从天上走到了人间。(www.xing528.com)

到两晋时期,以《汉武故事》为蓝本的西王母与汉武帝相会的故事又出现在《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中。《博物志》作者是西晋的张华(232—300)。其中,西王母和汉武帝相会的场景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汉武故事》中相同情节的缩写。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着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3]

与《汉武故事》对照,就能发现两处的情节几乎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只是描写的详略而已。《汉武故事》的描写要繁缛、丰富、具体得多,而《博物志》中的描写则显得质朴无华、干净利落。

《汉武帝内传》的描写与《汉武故事》相比较,显得更加繁复,内容上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增加的部分表现在:(1)西王母的穿着服饰更加具体,且提到了西王母的年龄。“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锦袷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头之剑。头上大华结,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视之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4]西王母的年龄在此之前的作品中都没有提到,这是首次出现。(2)西王母的随从人员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汉武故事》中,仅提到“玉女夹驭”,而在《汉武帝内传》中,人数达到五十,且都身长一丈、气势非凡。“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皆身长一丈,同执彩毛之节,佩金刚灵玺,戴天策,咸往殿前。”[5]并且其中有许多人有了姓名,如王子登、董双成、石公子、许飞琼、阮凌华、范成君、段安香、安法婴等。(3)增加了西王母向汉武帝传经授法的段落。这一部分占《汉武帝内传》的绝大部分篇幅,从内容来看,有着相当强的道教色彩。这就说明西王母故事发展到了晋代,完全被道教吸收了。

从《汉武故事》到《汉武帝内传》,西王母的形象一步步丰富,也一步步完善。给人的印象既高贵典雅,又充满温情与慈爱。可以说西王母从高高在上的神仙走向了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