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孕育于《诗集》,并长期附丽于《诗集》,因此要弄清《小传》如何纂辑与成书,第一步就得了解《诗集》的编纂过程。钱谦益尝详述编选《诗集》的缘起、体例和经过:
录诗何始乎?自孟阳之读《中州集》始也。孟阳之言曰:“元氏之集诗也,以诗系人,以人系传,《中州》之诗,亦金源之史也。吾将仿而为之,吾以采诗,子以庀史,不亦可乎?”山居多暇,撰次《国朝诗集》几三十家,未几罢去。此天启初年事也。越二十余年而丁开、宝之难,海宇板荡,载籍放失,濒死讼系,复有事于斯集。托始于丙戍,彻简于己丑。[1]
由此可见,选辑《诗集》的倡始者乃钱谦益的好友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且《诗集》是经由前后两次编纂方告蒇事的。第一次是在天启初年,彼时钱氏撰次近三十家便告中辍;此稿本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稿本)[2]。第二次则始于顺治三年(1646),成于顺治六年。《诗集》甫杀青,钱氏即交付门弟毛晋(1599—1659,字子久,号潜在)汲古阁剞劂,又三年后始问世;今藏于国家图书馆、著录为钱氏手稿本的《明诗选》(以下简称国图稿本)当是距离刊刻较近的一次修改稿[3]。学术界通常以钱氏作序的顺治九年作为《诗集》刻竣之时,不过严格说来,至顺治十一年《诗集》方全部刻成而流通于世[4]。
翻检《诗集》北大稿本、国图稿本,可见其中小传部分笔墨淋漓参差,圈点、涂抹、勾乙、增补之迹赫然。及与汲古阁初刻本校读,则知《诗集》付梓前,钱谦益对小传多所增改。其实,通读钱氏与友朋往来尺牍,也不难知悉他是一边校改文稿,一边交付毛晋刊刻的,因之小传篇什是随时有增入的。兹摘录两通信笺于下以示之:
《诗集》之役,得暇日校定付去,所谓“因病得闲浑不恶”也。丁集已缮写。近日如丘长孺等流,欲存其人,卒未可得,姑置之可耳。[5]
甲集前编“方参政行”小传后又考得数行,即附入之,庶见入此人于此卷,非臆见耳。[6]
不过,限于时日,有些小传钱氏终未能增补全备,而是“俟考”、阙疑而已。譬如高逊志“革除之后,不署建文职官,故称洪武吏部侍郎太史,而《逊国记》未之详也,俟更考之”[7]。又如赵迪“俞宪《百家诗》云:‘山人,国初与林鸿齐名。’……《皇明风雅》云:‘宜阳人,官礼部侍郎。’未详孰是,然景哲非山人则明矣。”[8]此外,从《诗集·目录》也可窥知增补的概况,除了直接“补诗”89首之外,《目录》尚于十一处“补人”23名[9]。另据钱氏记述,《诗集》尚未刻成,四方已纷沓来索观。(www.xing528.com)
《诗集》来索者多人,竣业后当备纸刷几部应之,亦苦事也。[10]
《诗集》索者甚众,只得那赀刷印以应其求,幸为料理,勿令奴子冒破为望。[11]
及至问世以后,文人学士好评如潮,争相宝爱。季振宜“购得此集,翻阅再三,手自采撷,成大掌簿十帙。虽书生攻兔园册,专勤无如也”[12]。归园居士朱之臣则回忆道:“犹记前时见虞山先生《列朝诗集》,目不辍者月余,洵是千秋杰构。余即不敏,每遇其微意钟处,为之骨惊。”[13]《诗集》甚至还远播东国,“今《诗集》已行世,鸿儒巨公,交口传诵。鸡林每使人从燕市购取”[14]。相对于《诗集》而言,由于独特的史学与文学文献价值,小传更显弥足珍贵。首先,小传通常记述传主爵里、科第、行履、交游、著述与志节等,内容丰赡,并且纠正传主生卒、生平之讹误,分辨人物姓名、身份及关系等,考定精审,故可视为有明一代的文苑传。其次,小传也品评诗家、诗作之是非得失,是研究明代诗歌史、文学批评史的渊薮。因此,早在刻版之时,小传已为艺林所渴求。钱氏尝谓:
羁楼半载,采诗之役,所得不赀,大率万历间名流,篇什可传而人间不知其氏名者不下二十余人,可谓富矣。此间望此集者真如渴饥,踵求者苦无以应。[15]
职是之故,《诗集》印行后,小传遂亦不胫而走,广为士林传抄。萧伯升(1620—1684,字研邻,号孟昉),周容(1619—1679,字茂兰,号鄮山)等索性把小传抄录单行。萧氏“所抄当与今传世之钱陆灿本相同,皆不加删削,悉存牧斋之旧文者”[16]。周容对小传称赏有加,手录时倒是稍加删节的,其《春酒堂诗话》记载:“(钱谦益)作《历朝传》,随意写生,可诵者十之七。余尝于晋中,将列传稍为删节,手录一过,信非近代人所办。”[17]此外,叶襄(1610?—1655,字圣野),戚右朱也“手自缮写,勒成一集”[18]。在此背景下,康熙五、六年间(1666—1667),钱谦益族孙钱陆灿设帐金陵。八年冬,陆灿与文友周亮工(1612—1672,字符亮,号减斋),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论文谈艺于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户部署,众人建议其把小传辑出梓行,“合之诗,则钱氏之诗序也而可;离之诗,则续《初学》《有学集》之后而可。否则,孤行其书,为青箱之本、枕中之秘,无不可”。陆灿也认为这本是族祖作传的题中之义,“案其姓氏爵里平生,与其诗之得失,为小序以发其端,如子夏之序、毛公之注其例也。郑康成之笺出,尊毛氏注曰传,其后直名之曰《毛诗》,则今称《钱氏列朝诗》,名之曰传,不为僭矣”[19]。但世事纷扰,又播迁谋食,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钱陆灿才应亲家黄锡绂约请而编次、董理小传,并承黄氏诵芬堂刊行发布。这就是《小传》祖本诞生的巅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