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先待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先待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这一任道方式不是没有问题的,对儒者来说,这个“后之学者”的到来有时并不是明确的即将到来的历史现实,毋宁说它是一个历史信念。今日的世界格局、文明格局已非黄宗羲等人所处的时代可比,我们还有足够的自信“守先待后”吗?

守先待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过,“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这一任道方式不是没有问题的,对儒者来说,这个“后之学者”的到来有时并不是明确的即将到来的历史现实,毋宁说它是一个历史信念。既然它之到来与否,这个治世的等待可以以千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间隔来算,则它对当世的人来说基本上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于基督教的“天堂许诺”,这个许诺使得当世的人的真实生活意义始终在别处,在将来,某种意义上,儒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史现实中的“陌生人”,对它,不必负太多责任,不必有太多耐心,人生对道的责任“俟后”好了。

另外,对孔子孟子张载、朱子、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来说,他们所理解到的对儒家“先王之道”的冲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一是庸人俗学对功利的追求;二是异族文明以及自身文化体系中异端的冲击。[17]庸人俗学大致是每一种哲学所努力抵制的诱惑,与它的斗争主要是观念与现世权势的斗争,即道与势之争,实际上要表现在具体的政治生活领域。就观念之间的斗争来看,维护先王之道主要还在于与异族文化及异端做斗争。这一点上,对孟子来说是杨墨,对张载、朱子来说是佛老;对黄宗羲、陈确、张履祥来说,除了佛老还有耶教,而当时掌握政权的满族,它的文明反而并不真正形成对华族文明方面的冲击。事实上,在历史上形成占领之势的异族文明在当时士人看来都是低于中华文明的,不存在文明方面的优势。而佛、老、耶既然未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内容,所以它们虽然通过丧葬等渗入当时士人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并未形成实际上超出儒学的势力。耶教代表的文明所存在的真正优势,一直要到清代中后期的郭嵩焘、曾纪泽出使以后才意识到。这样,至少直到黄宗羲、陈确、张履祥所在的时代,对儒家道统形成冲击的因素,从文明优势及实际力量来说,都不形成真正的冲击。也许正是这样,所以即使在异族统治之下,他们仍有充分的自信可以认为“长夜终将复旦”“一阳来复”,从而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疾风知劲草”对自己提出修身方面的期许,又从而要通过著书立说、绍述往圣,表章先贤、培养后学以道自任,以期在一个不久的将来有“后来者”出现。

今日的世界格局、文明格局已非黄宗羲等人所处的时代可比,我们还有足够的自信“守先待后”吗?

(本文原载于《船山学刊》2015年第1期)

【注释】

[1]相关讨论主要有:刘述先《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九州学林》2003年第2期;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10期;杨儒宾《如果再回转一次“哥白尼的回转”——读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当代》2003年第11期;金春峰《内圣外王的一体两面——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九州学林》2004年第4期;包弼德《对余英时宋代道学研究方法的一点反思》,程钢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田浩《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程钢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王汎森《历史方法与历史想象: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学术》2004年夏;葛兆光《拆了门槛便无内无外:在政治、思想与社会史之间——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及相关评论》,《当代》2004年第2期;余英时《“抽离”“回转”与“内圣外王”——答刘述先先生》,《试说儒家的整体规划——刘述先先生〈回应〉读后》,收入氏著《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307页。

[2]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黄宗羲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十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3]吴光:《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传》,收入《全集》第十二册,页121。

[4]黄宗羲:《匡庐游录》,《全集》第二册,第495页。

[5]两首均见黄宗羲:《匡庐游录附诗》,《全集》第十一册,第355、366页。

[6]参考王英:《顺治年间浙江嘉兴一带士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界》2013年第6期,第118—122页。

[7]参考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41—842页,“顺治九年,立卧碑于各直省儒学之明伦堂。凡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至清人始对士人言论、结社、出版三大自由,皆切实严禁。”(www.xing528.com)

[8]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收入《全集》第十二册,第8页。

[9]黄宗羲:《留书自序》,《全集》第十一册,第1页。

[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全集》第一册,第1页。

[11]黄宗羲:《孟子师说》,《全集》第一册,第165—166页。

[12]黄宗羲《〈庚戌集〉自序》,《全集》第十册,第10页。

[13]黄宗羲:《宋元学案》,《全集》第五册,第225页。

[14]朱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15]董平:《陈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16]黄宗羲:《余姚县重修儒学记》,《全集》第十册,第134页。

[17]参考王英:《气与感——张载哲学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