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比较:异同分析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比较:异同分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四句教”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3]王阳明“四句教”的内涵大致是:心体无善无恶,但意念一产生,则善恶就随之而来。刘宗周“四句教”的内涵大致是:心体好善恶恶,它处于未发之际,不是具体的好与恶,而是一种流行之机,即为“独”体与“意”根。显然,刘宗周是为了纠正王阳明学说中的矛盾而提出新的“四句教”的。

刘宗周与王阳明四句教比较:异同分析

要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不妨先把他们各自的“四句教”抄录如下。

王阳明“四句教”曰: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2]

刘宗周“四句教”曰:

“有善有恶者心之动,好善恶恶者意之静,知善知恶者是良知,有善有恶者是物则。”[13]

王阳明“四句教”的内涵大致是:心体(本体之心)无善无恶,但意念一产生,则善恶就随之而来。对于善恶,能够区分,就是“良知”。而良知还在于付诸行动,所以要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概言之,人人都具有圣人的天性,只要能够在意念未萌之前加以提防,或已萌之后去欲除弊,复归本性,就能成为圣人。(www.xing528.com)

刘宗周“四句教”的内涵大致是:心体好善恶恶,它处于未发之际,不是具体的好与恶,而是一种流行之机,即为“独”体与“意”根。但气质之心则有善有恶,这与事物有善有恶的本来面目是相应的。当然,人人都具有知善知恶之知,这就是良知。概言之,人人都具有圣人的天性,只要能够慎独、诚意,迁善改过,就能成为圣人。

显然,刘宗周是为了纠正王阳明学说中的矛盾而提出新的“四句教”的。刘宗周认为,既然王阳明把心体视为无善无恶,则知善知恶就无从谈起。而且,王阳明把“意”看得太浅,使心性缺少必要的主宰性。于是,刘宗周则把“意”上升为一种“独”体,它不是已发而是未发,它非动非静、即动即静,天然具有好善之性,而好善即是恶恶。所以,好善恶恶是意之静,静中见动。但个体之心是气质之心,它有善恶之分,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产生变化。

两相比较可知,王阳明更注重“良知”,而刘宗周更看重“慎独”,即“意之静”。王阳明的“良知”具有直觉的特性,属于道德之知;而刘宗周的“慎独”不仅具有直觉的特点,还具有理性的因素,它既是道德之知,也是闻见之知。

总之,两者异同点非常明显,现论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