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杂稿》(不分卷),共两册,第一册为蓝格稿本,九行,行草,字数不等,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所收以诗文著述为主;第二册为方格稿纸,收录《酒牌引》全文,前附有《狐裘》诗及《潘成天祭陈封君文》,纸张又不相同,系事后糊裱,故《天池杂稿》诗文主要集中在第一册中。书稿现藏于天津图书馆,扉页有天津图书馆藏印签,正文首页有“善本鉴定”及“直隶检本”[2]残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著录[3]。从各方面判断,《天池杂稿》为徐渭晚年诗文手稿本,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首先,从书稿字迹看,颇似徐渭手迹。书稿为小楷写就,很多诗篇笔法纵横,文字老辣,颇多佳构,极似其书法作品,特别是《此潘承天祭陈封君文》,字迹笔画带有徐渭书法风格,犹如其《花卉图卷题诗》,实为书法精品佳作。该文亦收入《徐文长逸稿》,但无“此”字,说明该文为徐渭抄录稿,故其字笔法流畅,苍劲有力。不唯此文,其他多数诗文篇章字迹均磊落可观。但也存在字体大小不一、笔法亦良莠不齐等问题,或与其精神状态、身体素质等因素有关,据其《与萧先生》曰:“但每于清晨精神生复之时,便执笔构赠别诗文,文成于心而书怯于手,中止十数,战兢便发。……渭素喜书小楷,颇学钟王,凡赠人必亲染墨,今试书奉别等五六字,便手战不能,骨瘠肱弱,又五内余热发为疮毒,指掌反强然也。因命人代书,其后草者则渭强笔,殊不似往日甚。”[4]徐渭因杀张氏入狱后,晚年贫病交加,身体、精神皆不如常,故其部分字迹笔法“殊不似往日甚”也极寻常;且个别诗篇亦不排除“命人代书”之可能,如《送沈玉吾再北》诗,从字迹笔法看,或非其亲笔。
其次,书稿为草稿本,多有涂改。如《太侄疏稿序代》《画鱼既作古诗矣,久之复得七律三首》等涂改较多,且是整块涂黑。《试录前序》文本完整,但未署标题。《狐裘》诗第一册中已见,并有诗题及诗序;第二册中又有该诗,但仅有诗句,无诗题诗序。大幅涂改、有文无题、前后重出,说明书稿非过录本。部分诗篇版首有“此首附抄别本”“此首已抄别本”等字样,更是草稿本的又一力证。另外,书稿有拼接裱糊痕迹,如《张子锡尝自题镜容,今死矣,次韵五首,应乃郎之索》诗三首,不仅失其标题和前两首,且有明显接痕,属事后糊裱,册二之《狐裘》诗、《潘承天祭陈封君文》亦属此类,这些或是收藏者所为。(www.xing528.com)
第三,书稿为徐渭晚年作品。据徐朔方先生《徐渭年谱》考证,《天池杂稿》所录之第一首《自岔道走居庸》诗,系徐渭归自宣府途中所作,时在万历五年(1577)春,徐渭时年五十七岁。[5]书稿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为《代试录前序》,开篇即曰:“万历辛卯,天下复当大比。”该文系徐渭代浙江提学副使所作之公文,万历辛卯,为万历十九年(1591),徐渭时年七十一岁。据此,则《天池杂稿》所录之诗文当作于万历五年至万历十九年之间。此外,从诗文内容、字迹笔法等亦可判断稿本为徐渭晚年作品之依据。如从《马策之死失挽,一日自作小楷千余,腕几脱,遂感昔日之劳,挽之》诗题可知,徐渭作小楷千余即感乏力脱腕,说明已不胜笔事。因书稿系徐渭晚年手书,故其部分字迹略显乏力松散;再如,书中《陈玉屏以瓦窑头银鱼再饷,索赋长律》诗有“齿牙今稍落,骨鲠不相宜”之句,亦为其晚年状态之写照。
徐渭“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6],袁宏道对此一直念念不忘,先后致书孙司礼、陶望龄,希望能刻板印行。其尺牍《孙司李》曰:“徐文长,今之李、杜也,其集多未入木,乞吾兄化彼中人士,为一板行。”[7]又《答陶石篑》:“《徐文长传》虽不甚核,然大足为文长吐气。往曾以老年著述托孙司李,久不得报,恨恨。兄幸令侍者录一纸送司李处,渠当留意矣。”[8]《天池杂稿》作为目前仅见的徐渭存世手稿本,既有其文献价值,亦有其艺术价值。仅就其文献价值而言,除了补辑佚诗佚文外,所录诗文庶可窥徐渭晚年心境与行迹之斑豹,亦可作徐渭诗文编年之参考。更可贵者,手稿本保存了作者创作之真实原貌,为探究徐渭诗文之真谛提供了最为真实和宝贵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