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游诗歌描绘家乡乡土风情

陆游诗歌描绘家乡乡土风情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陆游诗歌创作中这一前人较少注意到的方面。家乡的田园生活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陆游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详尽描绘了家乡的地理和人情风俗之美,尽情抒发了他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充满乡土气息自然就成为陆游晚年诗歌的主要特色。

陆游诗歌描绘家乡乡土风情

费君清

摘 要: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在山阴创作的,这些诗歌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本文具体分析了陆游诗歌创作中这一前人较少注意到的方面。作者认为,陆游对故乡山水无比热爱,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田园生活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陆游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详尽描绘了家乡的地理和人情风俗之美,尽情抒发了他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充满乡土气息自然就成为陆游晚年诗歌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陆游;诗歌;乡土风情;艺术特征

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1125—1210)是浙江绍兴人,他活了八十六岁,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浙江度过的;尤其是他的晚年,大约有二十年时间住在家乡山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情风俗对陆游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他的诗歌打下了深刻的乡土烙印。陆游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留下了七千多首诗,内容丰富,取材广阔,往往随手拈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见闻和感想放入诗中,诚如前人所说的“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入诗”,这充分[1]显示了他极其旺盛的创作能力。

山阴本来就是山明水秀、风景佳胜的地方,它背靠会稽山,美丽的钱塘江、曹娥江一南一北从旁流过,明媚的镜湖与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湾纵横交错,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图景。自古以来,山阴人杰地灵,远古时代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许多永远使后人缅怀的古迹胜地。山阴又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人民勤劳,民风朴实。对陆游来说,故乡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可爱,他对自己家乡无比热爱的感情,遂凝结成为一首首对家乡的热烈赞歌。如他晚年作于开禧元年(1205)的《稽山行》诗,以“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2]两句开篇,生动而全方位地描述和赞颂了山阴的山川形势、田园物产及人情风俗,最后以“我老述此诗,妄继古乐章。恨无季札听,大国风泱泱”四句,借季札观乐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正是出于对家乡的无比热爱,陆游于赋闲及晚年居住在山阴期间,游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不但有城中的沈园、郊外的禹寺龙宫、兰亭墨池等著名古迹胜地,而且一些僻静的山村野渡也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和赞美的诗句。如乾道三年(1167),他在游山西村时,看到重嶂叠翠的青山、弯曲逶迤的溪流遮断了通往前村的小径,可是转过山脚,在柳树成荫、繁花似锦中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于是,诗人吟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千古绝唱(《游山西村》)。

陆游长期居住在鉴湖边的三山。鉴湖,又名镜湖,据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二)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太守马臻始筑塘立湖,周一百五十五千米,因王羲之诗“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3]而得名。陆游特别喜爱鉴湖,曾亲手绘制《鉴湖图》给子孙们观看,并撰写了《鉴湖歌》要他们传诵,以从小培养子孙们对故乡的感情。他的《吾庐》一诗在写出自己高洁志趣的同时,又写出所居之地的美景,充满了对自己住处的喜爱之情:“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在《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之五中写道:“舍北有渔矶,下临清溪流。柳阴出朱桥,莲浦横兰舟。莼丝二三亩,釆掇供晨羞。鱼虾虽琐细,亦足赡吾州。人生常如此,安用万户侯?绿蓑幸可买,金印非所求。”

陆游还喜欢把家乡的风光比作画境,并引以为豪。如《鉴湖歌》一开头就说:“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诗人认为他的住处之美,比得上杜牧的诗句和李成的图画:“红树青林带暮烟,并桥常有卖鱼船。樊川诗句营丘画,尽在先生拄杖边。”(《舍北晚眺》)

在诗人眼里,家乡的湖光山色,到处都是美丽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勃勃生机,而在各个季节,又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这更激发了诗人的深情和诗兴,诗人努力捕捉外界的特点,把奇色美景通通写进自己的诗中。如写春天的有:“雪山万叠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春日》之五)“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燕》)写夏天的有:“溪烟一缕起前滩,急雨俄吞四面山。造化等闲成壮观,月明却送钓船还。”(《湖上急雨》)“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夏日六言》之三)写秋天的有:“乌柏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秋思》之一)“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秋思》之七)写冬天的有:“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梅花绝句》之一)“雪前雪后梅初动,街北街南酒易赊。身健不妨随处醉,有家未必胜无家。”(《村饮》之一)不光山阴的美景使得诗人陶醉,浙江的山水风物都会勾起他的艺术灵感。例如在临安城里,他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的见闻;在萧山渔浦,他又有“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随潮归”(《渔浦》)的感慨。可见,美好的山水激发了陆游的激情,使他诗思如涌,佳作迭出;同时陆游的这些名诗佳作,也使家乡山水更添光彩,名声远扬。所以陆游的诗总能让人突岀地感受到浙江尤其是山阴所特有的风光和气质,显得格外古朴淳厚,富有内涵。

如上所述,诗人晚年住在三山故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身杂老农间”(《晚秋农家》之五),整天与当地村民接触,交往的有老农、绩女、牧竖、樵夫等,因此他的诗句有“几年羸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识愧》)。因为长期与乡亲们在一起,大家相处融洽,感情日益深厚,左邻右舍有什么喜事,诗人总要送上点礼物以表祝贺:“东邻稻上场,劳之以一壶。西邻女受聘,加之以一襦”(《晚秋农家》之四)。而村民对他同样真挚热情,遇到以后就要拉他去做客,并要喝上一杯,“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锄耰女下机。掘得花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使诗人充分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晚秋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诗人看到山村里求医看病十分困难,就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经常到山村里去施送药物,救活了不少贫苦百姓。他们为了牢记陆游的帮助,就特意用陆游的姓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当诗人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总是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接待:“驴背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山村经行因施药》之四)“耕佣蚕妇共欣然,得见先生定有年。扫洒门庭拂床几,瓦盆盛酒荐豚肩。”(《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二)陆游有时还跟着农民干一些农活,如种瓜、春耕等。他的两首《小园》诗就记录了这样的生活片段:“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村南村北鹑鹄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因为陆游和家乡人民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从心底里热爱和敬重他们,得出“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识愧》)的结论。因此,家乡人民成为陆游诗中极为重要的描写和讴歌的对象,并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这也是构成陆游诗歌乡土风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长期在故乡生活,又和乡亲们来往密切,所以,陆游对家乡的风俗节物十分熟悉。他平时十分注意记述山阴农村特殊的民情风俗,尤其在晚年,他深入现实生活,了解和观察到许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乡村风物,并用诗笔将它们绘成一幅幅农村风俗画。就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而言,他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屈原极为相似,这在古代诗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陆游对当地农村过年的风俗有详尽的描写。如《岁首书事》两首,其一曰:“东风人律寒犹剧,多稼占祥雪欲成。郁垒自书夸腕力,屠苏不至叹人情。呼卢院落哗新岁,卖困儿童起五更。白发满头能且健,剩随乡曲乐升平。”其二曰:“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中夕祭余分馎饦,犁明人起换钟馗。春盘未抹青丝菜,寿斝先酬白发儿。闻道城中灯绝好,出门无日叹吾衰。”诗中记述了作为一种乡俗在除夕之夜的一连串活动。如“中夕祭余分馎饦”,是指当夜全家人要在一起祭祖,午夜时分祭祖完毕,就将祭品分给大人小孩吃。“馎饦”是一种面食,过年时必用,当地说是“冬馄饨,年馎饦”。又如“呼卢院落哗新岁”,“呼卢”是一种掷骰子的游戏,人们在守岁时常常聚众玩耍,试试自己在新的一年中的运气如何,乡俗称作“试年庚”。这种活动常常大声喧哗,场面非常热闹,甚至通宵达旦。又“犁明人起换钟馗”,民间传说钟馗有辟鬼的作用,于是当地人常将钟馗像贴在家门口。到元旦这一天黎明,新的一年开始了,家家户户都要换上一幅新的钟馗像,以保家人平安。据《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记载:“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可见这种风俗是由来已久的。又“卖困儿童起五更”,是指元旦一大早,天还未亮,孩子们因为过年兴奋得睡不着觉,纷纷起床出门玩耍,相呼“卖春困”。这也是当地的一种旧俗。陆游在另一首诗《乙丑元日》中说:“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原注中有:“俗有卖春困者,予老惫思睡,故欲买之。”由此可知,儿童贪玩不肯睡觉,所以要把春困卖掉,而诗人年老体衰很想睡觉,因此要买进。

陆游不光是对过年的礼俗很感兴趣,别的一些节日也时常出现在他的笔下。如《初春》写道:“元日人日来联翩,转头又见试灯天。”旧俗以上元节(正月十五)为赏灯之日,在这个时候人们娱乐游赏,极尽姿态,把正月的欢庆气氛推向高潮。为了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宋代时就把正月十三日定为“试灯天”。《百城烟水》也记有“吴俗以十三日为试灯日,十八日为收灯日”。(www.xing528.com)

又如“陌上渐多沽酒舍,岸边初理下湖船”两句,写的是当地人正在迎接另一个地方性的盛大节日。据《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节序》载:三月五日,俗传是大禹的生日,大禹庙游人最盛,不分贫富贵贱,倾城而岀,士民都乘画舫,准备好酒食。普通百姓也会拿出终年的积蓄,作为下鉴湖游玩的开支。陆游另一首《阿姥》诗可以补充说明下湖节的盛况:“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钟七十强。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诗中讲到连年过七十的老妪都有兴致找出多时不用的梳妆物品,把自己给打扮一下后,再去赶“下湖”节。

还有如《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景物新。”诗中称为“佛粥”,是因为这种粥是寺院于佛成道日纪念佛祖而做的,而民间最普遍的叫法是“腊八粥”。食腊八粥的风俗很早就开始了,到宋代此俗已十分流行。生活年代比陆游稍后一些的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也谈到这种风俗,可以与陆游诗互相印证:“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赠大家,谓之腊药。”由此可见,当时以腊八粥作为馈赠品是比较普遍的。

陆游还常常信手拈来其他一些习俗进行描写。如《戍兵有新婚之明日遂行者,予闻而悲之,为作绝句》:“送女忽忽不择日,彩绕羊身花照席”,讲的是山阴嫁女送羊的习俗。早在南北朝,王敬弘把女儿嫁给孔淳之时,也是以乌羊为礼的。又如《秋日郊居》之六谈到农村儿童入冬学读书识字的情况,作者原注解释说:“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又如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这首著名的诗歌中,作者描写了盲瞽艺人说唱故事的情况,这则历史资料已经引起戏曲研究人士的高度重视,并一再被引用。另外,像《书适》《壬子除夕》和《村饮》等诗中记录了古代乡间所举行的摊祭活动,以驱除想象中的疫鬼;而《赛神曲》《初夏杂兴》等诗中则再现了敬神酬神的场面。以上这些例子,像是一幅幅特写的山阴乡村风俗画,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乡土特点,并成为极其珍贵的地方风俗史料。

长期深入家乡的田园生活,成了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巧妙运用方言俗语,则是陆游晚年诗歌中浓厚乡土风情的又一因素。陆游经常和农民群众亲切攀谈,有意识地借鉴和汲取当地的方言俗语,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如山阴西南有座项里山盛产杨梅,那里人把杨梅称为“梅”,把选择杨梅称为“作梅”,陆诗就釆用了这种俗语,如“年年来及贡梅时”“山中户户作梅忙”(《项里观杨梅》);乡老把碾磨茶叶称为“作茶”,陆游于是在《秋晚杂兴》中说:“自作蒙山紫笋茶”;乡人把桑叶称为“叶”,将小把柴称为溪柴,把儿童所读杂家百姓之类的识字课本称为“村书”,把小梨称为“梨头”,等等,陆诗中都一一采用进去。如“满箔蚕饥待叶归”(《过野人家有感》)、“溪柴旋篝火”(《晨起》)、“授罢村书闭门睡”(《秋日郊居》)、“门前唤梨头”(《东村》)。

其他还有一些特殊的乡语土话,在陆诗中也往往能够见到。如上文提到的“下湖”,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乡语。又如“妇喜蚕三幼”(《幽居初夏》),土话把蚕眠说成“幼”,蚕经过三幼就快吐丝了,蚕妇自然很高兴;再如“弊裤久当脱,短褐竟未送”(《五月十日晓寒甚,闻布谷鸣有感》),土话把典质叫作“送”,因为春夏之交,往往乍暖还寒,因此谚语有“未吃端午粽,布袄不可送”,这里的“送”也是同样的意思;还有“生意垂欲尽,时间雀翻更”(《病中夜思》),乡语把栖雀鸣称为“翻更”,陆游年老多病,夜里睡不着,所以鸟雀一叫他就听到了。

由于陆游善于从山阴当地的生活和语言中汲取营养,诗中“好用越中土物俗语”[4],所以大大丰富了其诗歌创作语言,使得他的诗歌简练自然,明白如话,有一种新鲜朴素的语言美。这不仅有力地增强了陆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本文原载于《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注释】

[1]赵冀:《瓯北诗话》卷六,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文中所引陆游诗,皆据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参见《嘉泰会稽志》卷一,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

[4]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一,适园丛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