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被人视为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成就很高,但他平时“极不惜书”,《豫章集》说他“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何薳《春渚纪闻》载录了苏轼书法之精妙,以及受人珍爱的情况:
先生翰墨之妙,既经崇宁、大观焚毁之余,人间所藏,盖一二数也。至宣和间,内府复加搜访,一纸定值万钱。……与余世宝东坡先生《无一钱诗》醉草十纸,龙蛇飞动,皆非前后石刻所见者。则德麟赵丈尝跋公书后,有“翰墨稽天,发乎妙定”之妙,为不虚也。
由上可知,苏轼的书法龙蛇飞动,雄浑豪放,向来为人所宝重,所以寸纸尺幅皆以重购。不过,苏轼对自己的书法评价并不是太高,但对所具有的鉴赏能力却颇为自矜。他有这样两句诗“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次韵子由论书》),说的是自己字虽不好,却懂得练好书法的窍门。在《评草书》一文中,他点破了这一窍门:“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诀也。”可见他认为最要紧的是要翻出新意,不落窠臼。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他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说明自己的书法是出于意造,并无现成的法则可循。在《小篆般若心经赞》中又说:“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强调对书法要精熟,达到心忘其手、手忘其笔的境地。在评论前辈书法家时,他也非常注意他们“自出新意”之处。如评颜鲁公:“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评柳公权:“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书唐氏六家书后》)总之,无论是自评,还是评人,他都强调匠心独运,天然放逸,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故苏轼虽常常草草弄书,却总能一变古法,雄秀独出,意态自足。苏轼的儿子苏过曾说:“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曾亲眼见到苏轼书画真迹的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观此则知初未尝规规,然出于翰墨积习也!”可知卓绝的独创性对苏轼书法的成功也起了莫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由上所述,苏轼尽管没有在其散文、词曲、绘画、书法上明言标举“反常合道”的创作宗旨,但是从许多实际事例中可以看出,他反常合道、创新出奇的艺术精神完全是浑然流转、一脉相承的,以至成为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创作个性的形成是因为苏轼早就自觉地在创作活动中体现创新意识,正如他本人所说,“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这表明了他对古人和传统不盲从、不苟同,善于思考,敢于“反常”,他有一股坚持独立见解的勇气。他的独立见解,不是随心所欲的奇思异想,而是力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合道”。因此,这恰好与他在评论吴道子画时所表述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思想神契冥合,铸成了他艺术精神中“反常合道”的特质。他之所以能在文学艺术的不同方面均取得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与此是有密切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