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文义法、《春秋》书法、叙事传统与属辞比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文义法、《春秋》书法、叙事传统与属辞比事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年之研究,集中于《春秋》书法,关注《左传》以历史叙事解经诸课题。另外,又研讨《左传》之据事直书、预言基型、叙事艺术、于叙事中寓论断、兵法谋略、经营管理,且探索《史记》之《春秋》书法、诗歌语言、叙战义法。至如楚灭华夏、狄吴灭华,夷狄交侵于中国,为夷夏之防,《春秋》于外辞,乃据事直书灭华不讳。据此,中国叙事传统之脉络,笔者已初步完成梳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文义法、《春秋》书法、叙事传统与属辞比事

始、微、积、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进程。“左传文学研究”,为笔者通过博士学位之论文选题。其中,卷二《左传之文学价值》、卷三《左传属辞与文章义法》,为博士论文之主体论述。二书之阐说,较侧重于“其文则史”之属辞探讨。其后,又完成《左传之文韬》,亦其流亚而已。卷一《左传导读》,则涉及《左传》之作者、时代、解经,以及经学、史学、子学诸学术贡献,堪称历代《左氏》学之成说总案,攸关文献源头之掌握与理解。

为因应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召开,承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林庆彰教授之邀约,始着手探讨历代之《春秋》学、《左传》学。当年之研究,集中于《春秋》书法,关注《左传》以历史叙事解经诸课题。主要考察《史记》《史通》、杜甫诗史、宋代诗话与笔记、苏辙《春秋集解》、赵汸《春秋师说》、高攀龙《春秋孔义》、方苞《左传义法举要》、焦循《春秋左传补疏》、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钱锺书《管锥编》诸典籍。另外,又研讨《左传》之据事直书、预言基型、叙事艺术、于叙事中寓论断、兵法谋略、经营管理,且探索《史记》之《春秋》书法、诗歌语言、叙战义法。于是有《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春秋书法与左传史笔》二书之出版,显示以历史叙事为切入视角,以解读诸书之经典阐说。[36]盖藉《左传》先经、后经、依经、错经诸“如何书”之法,以解读考见《春秋》“何以书”之义。要之,此一时期之研究思路,大多着墨于排比史事,以案断《春秋》。《推见至隐》之叙事义法,已不疑而具。

因属辞以见义、据比事而观义之外,孔子如何假或笔或削之书法以昭义,亦是研治《春秋》宋学之一大课题。《春秋》既据比事以观义,复因史事而属辞,其微辞隐义,由于都不说破,是以《春秋》所书,多有不可晓者,盖有言外之意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春秋》推见至隐”[37],此之谓也。《春秋》之微辞隐义,时措从宜,由于或笔或削,其义出于圣人之独断别识,所以难知、难理会。六七年来,笔者于《春秋》书法之研究,视角聚焦于孔子《春秋》“窃取之”之义,从或笔或削之书法切入,以属辞比事为锁匙,选择方苞之《春秋通论》《春秋直解》《左传义法举要》《史记评语》《方望溪文集》为研究文本,进行经典之诠释,以考索《春秋》书法、史家笔法、叙事艺术与古文义法。[38]以属辞比事之法作为研究视角,以解读诠释《春秋》《左传》《史记》,前贤已留心关注,可惜暧而不明,郁而不发。笔者踵事增华,拓广层面,系统论述,相对于传统经学之研究方法,堪称生面别开,创造性诠释。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拈出“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八字,以称扬郑樵于艺文著录之贡献。[39]今笔者推求孔圣“窃取之”之义,亦当师法郑樵之作为,探寻其本始,回顾《春秋》三传解经之初衷。《春秋》弒君三十六,弒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考《春秋》书例,大抵内辞曲笔书薨,外辞直书称弒;然其中有不手弒而称弒者,则又出于孔子特笔示义。亲手弒君既另有其人,非手弒其君者,何以独蒙诛君之恶名?《春秋》侯国亡灭者五十二,灭人家国,毁人社稷,乃罪大恶极。故华夏相灭,虽为内辞,《春秋》亦直书之,以示讥贬。至如楚灭华夏、狄吴灭华,夷狄交侵于中国,为夷夏之防,《春秋》于外辞,乃据事直书灭华不讳。又有华夏侯国,或枉道速祸,鱼烂而亡;或豪强侵逼,专命自恃,则虽华夏诸侯恶行,《春秋》亦出于曲笔而讳饰其灭亡,此又何义哉?若此之伦,其中之微辞隐义,时措从宜,的确难知、难晓。当如何释疑?笔者于是征引《左传》《公羊传》之历史叙事,诉诸或笔或削之取义,凸出或比事、或属辞、或原始要终之书法,胪举历代《春秋》宋学之论说以诠释之。于是理惑辨疑,多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可以破译经说,有助于论衡与解经。由此可见,持属辞比事之法,进行以经治经,所谓“无传而著”,有望成为可能。若辅以《左传》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历史叙事,以之解读诠释《春秋》,当然更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40]

《春秋》学家关注或笔或削以昭义,留心于属辞约文以表义、编比史事以见义、始终本末以观义,于是乎构成《春秋》宋学之诠释系统。笔者曾统合上述思路,完成《属辞比事与〈春秋〉诠释学》一书,约三十三万余言。以《书法、史学、叙事、古文与比事属辞——中国传统叙事学之理论基础》一文,篇次位居一书之前列。[41]属辞比事之为心法,推见至隐,犹《礼记·中庸》所谓“卷之,则退藏于密”。若论其发用,亦犹《中庸》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属辞比事之教,往往杂然赋流形,而派生为书法、史学、叙事、古文辞诸流别。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所谓“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其源本于《春秋》比事属辞”[42],此之谓也。大体而言,中国叙事传统之理论与实际,较注重“叙”,远胜于关注“事”,显然与西方(小说)叙事学殊途异辙,不可同日而语。据此,中国叙事传统之脉络,笔者已初步完成梳理。

此一叙事传统源远流长,滥觞于《春秋》,形成于《左传》,拓展于《史记》,[43]而流韵为《汉书》《三国志》诸史;衍化为史传文、诗史、小说、戏剧诸叙事文学,堪与中国文学之抒情传统相媲美。[44]《礼记·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细参此一心法,则知或笔或削多体现于事之比、辞之属,以及本末始终之叙事诸层面。进而发现:笔削取舍,往往衍为详略互见;比事措置,化成为先后位次;约文属辞,则派生为虚实损益。举凡叙事手法,所谓隐显、曲直、虚实、顺逆、详略、重轻、异同、先后、偏全、主从诸要目,要皆从此化出。探讨上述叙事文学,研究视角或可从此切入,作为诠释解读之津筏。就表现手法来看,叙事传统可以兼含抒情传统,如《史记》之叙事,既可以为“史家之绝唱”,又不妨成“无韵之《离骚》”。其义,则“窃取之”矣,最为此中关键。作为中国文学之两大书写传统,二者往往竞奇争辉,难分轩轾。然而若论传承之层面,以及派生之影响而言,叙事传统当凌驾于抒情传统而上之。

[本文原载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注释】

[1]参见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70页。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版,第245—246页。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71页。

[2]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323页。

[3]张高评:《北宋〈春秋〉学之创造性诠释——从章句训诂到义理阐发》,《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九辑(2018年7月),第89—104页。参考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一册,《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0—31页。

[4][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第9卷5号,第1—11页;黄约瑟译:《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18页。内藤又撰:《近代支那的文化生活》,《支那》第19卷(1928年10月)。宫崎市定:《内藤湖南与支那学》,《中央公论》第936期。收入氏著《亚洲史研究》(第5卷)。参考王水照:《重提“内藤命题”》,辑入氏著《鳞爪文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178页。

[5]张高评:《北宋〈春秋〉学之创造性诠释——从章句训诂到义理阐发》,第104—127页。

[6]乾嘉学者对《春秋》经传之研究成就,大体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文字之校勘、训诂和名物、制度等之考证。二、古注之辑存与疏通。至于经义之阐发与驳辨,大多是陈辞老调,鲜有创新发明。说详赵伯雄:《春秋学史》第八章,《宋代〈春秋〉学》(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3—682页。清纪昀等主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第1—2页,总第62页。

[7]张丽娟:《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绪论》,第20—23页;《结语》,第410—413页。

[8]张高评:《北宋〈春秋〉学之创造性诠释——从章句训诂到义理阐发》,第128—129页。

[9]余英时:《章实斋与柯灵乌的历史思想》,辑入《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第188—199页。

[10]宋黎靖德编、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春秋·纲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49—2150,2154、2155、2156、2165页。

[11]同上,第2152、2149页。

[12]纪昀等主纂:《四库全书总目》卷1,《经部总叙》,第1—2页,总第62页。

[13]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十八,《经解》,台北兰台书局1971年版,第1—2页,总第620页。

[14]张高评:《比事属辞与古文义法——方苞“经术兼文章”考论》第二章,《属辞比事与〈春秋〉宋学诠释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41—44页。

[15]司马迁著、[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序》,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6页,总第235页。

[16]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台北大通书局1970年版,钱仪吉:《经苑》本卷八,《杂字例第三十三》,第20页,总第2468页。

[17]同上,卷一,《赵氏损益义第五》,第9—10页,总第2361页。

[18]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左盦集》卷二,《古春秋记事成法考》,台北华世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总第1445页。

[19]吕祖谦:《左氏传说》,《通志堂经解》本卷首,《看左氏规模》,台北大通书局1970年版,第1页,总第12585页。(www.xing528.com)

[20]程端学:《春秋本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通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6页,总第33—34页。

[21]顾栋高著,吴树民、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首,《读春秋偶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0—31页,第47页。

[2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五,《答客问上》,中华书局1985年、2008年版,第470页。

[23]张高评:《比属观义与宋元〈春秋〉诠释学》,上海交通大学《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十五辑(2016年6月),第90—108页。

[24]张高评:《比属观义与宋元〈春秋〉诠释学》,第90—108页。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史笔》第九章,《苏辙〈春秋集解〉与以史传经》,里仁书局2011年版,第380—415页。

[25]赵汸:《春秋属辞》,《通志堂经解》本卷八,《假笔削以行权》,台北大通书局1970年版,第1页,总第14801页。

[26]张高评:《比属观义与宋元〈春秋〉诠释学》,第109—113页。张高评:《比事属辞与明清〈春秋〉诠释学》,高雄师大经学研究所《经学研究集刊》第二十辑(2016年5月),第22—30页。

[27]张高评:《比事属辞与明清〈春秋〉诠释学》,第30—45页。

[28]章学诚:《文史通义》,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年版,内篇四,《言公上》,第107页;内篇五,《史德》,第147页;外篇三,《上朱大司马论文》,第308页。

[29]张应昌编著:《春秋属辞辨例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7页,第592—688页。

[30]张高评:《比事属辞与明清〈春秋〉诠释学》,第30—45页。

[31]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9—44页。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与思维方法论》,《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第226—240页。

[32]“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特质”学术座谈会记录,刘述先发言。其辑入黄俊杰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年版,第433—436页。

[33]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朱子学提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0—31页。

[34]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第34页。

[35]晁公武著、孙复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2005年版,卷三:“大抵啖、赵以前学者,皆颛门名家。苟有不通,宁言经误,其失也固陋。啖、赵以后学者,喜援经系传,其或未明,则凭私臆决,其失也穿凿。均之失圣人之旨,而穿凿之害尤甚。”第109页。

[36]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7页。又,五南图书公司2002年版,第1—336页。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史笔》,第1—588页。

[37]司马迁著、[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第104页,总第1264页。

[38]详参张高评:《比事属辞与古文义法——方苞经术兼文章考论》,第1—442页。

[39]章学诚:《文史通义》,附《校雠通义》内篇二,《焦竑误校汉志第十二》,第582页。

[40]张高评:《属辞比事与〈春秋〉诠释学》,新文丰出版公司2019年版。

[41]同上,第35—93页。《书法、史学、叙事、古文与比事属辞——中国传统叙事学之理论基础》,《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64期,第1—33页。

[42]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上朱大司马论文》,第308页。

[43]张高评:《〈春秋〉〈左传〉〈史记〉与叙事传统》,《国文天地》2017年第33卷第5期(总第389期),第16—24页。

[44]有关这方面之论文,如,张高评:《比事见义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2期(总197期),第113—122页。张高评:《〈左传〉叙战征存兵法谋略——〈城濮之战〉之叙战与资鉴》,《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3期(总第198期),第125—135页。张高评:《〈左传〉叙战与〈春秋〉笔削——论晋楚城濮之战的叙事义法(上)》,《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4期(总第196期),第105—112页。张高评:《〈左传〉叙战与〈春秋〉笔削——论晋楚城濮之战的叙事义法(下)》,《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6期(总第201期),第104—113页。张高评:《赵盾弒其君之书法与史笔》,《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第113—123页。张高评:《〈史记·淮阴侯列传〉与〈春秋〉书法——以比事见义为例》,《岭南学报》复刊第九辑(2018年11月),第15—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