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人生观兼儒、释、道思想。对于三教的关系,他在《题三教圆通堂》诗中说:“处中最灵智,人与天地参。其间有佛老,曷又推为三。共以圆通出,诚明自包含。排楹压文础,焕采涂朱蓝。而将罝吾儒,复欲笼彼聃。二徒不自晓,恬若均笑谈。”[3]尧臣以一种诙谐的口吻谈到宋代三教融通、合流的情况,并表明自己的儒者立场,他以儒居天地之中,然而对释道,诗人的态度是颇为圆通的。梅尧臣在诗文中多次申明自己的儒家立场。康定元年(1040),《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云:“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4]在国难当头之际,尧臣注《孙子兵法》献给朝廷,意欲为国效力,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积极践行。庆历七年(1047),《新息重修孔子庙记》云:“呜呼,孔子之道与天地久,与日月昭,一郡一邑之庙,不足以光显厥德,报厥功也”[5],则体现了尧臣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孔子之道的尊崇。嘉祐元年(1056),《送薛氏妇归绛州》云:“为妇若此能,乃是儒家子。”[6]薛氏妇,即梅尧臣之女。由此可知,梅尧臣无论早年还是晚年,儒家思想始终都占据其思想的核心位置。梅尧臣以儒者身份自居,然而他反对徒作空言、无实际才能的“俗儒”和欺世盗名的“盗儒”,《送张推官洞赴晏相公辟》云:“岂是为俗儒,空言事夸大。”[7]《明经试大义多不通有感依韵和范景仁舍人》云:“明经与进士,皆欲取公卿。自是俗儒陋,非于吾道轻。昔由羔雁聘,今乃草莱并。不措一辞去,缘何禄代耕。”[8]《盗儒》云:“其衣乃儒服,其说乃墨夷。天生物一本,今尔二本为。尔忍不葬亲,委以饱狐狸。吾心则孟子,不听尔矢辞。”[9]梅尧臣注重的是儒家思想中心忧天下、关怀民生的精神,诗歌创作则体现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高度敏感和关注。据笔者统计,梅尧臣现实题材的各类诗歌约有一百二十六首,虽占其诗歌总量的比重不高,为百分之四,但是绝对数量亦颇可观,远胜同时流辈,如《田家》《陶者》《田家语》《汝坟贫女》《小村》等皆是忧时悯民的现实主义名作。
儒家思想对梅尧臣的影响还体现在诗人对科举、功名的追求和态度中。儒家讲求社会责任,要求士大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参与社会政治,而科举几乎是宋代士人入仕的唯一途径。宋朝是一个极其重视科举的时代。新科进士尹洙曾如此形容及第时的荣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10]梅尧臣在诗中亦屡有述及,如《杂言送王无咎及第后授江都尉先归建昌》云:“白袍来,黄绶回。来跨蹇驴回跨马,麻源三谷桂花开。”[11]及第前后的处境判若两人。《送张山甫秘校归缑氏》云:“去年来折桂,今年来娶妇。得意春风前,还家寒食后。”[12]及第后衣锦还乡,真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送林大年殿丞登第倅和州》云:“败亡项籍江边庙,应愧文场战胜来”[13],就是昔日英雄盖世的西楚霸王如果面对今日的文场状元也会汗颜。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梅尧臣自然也与大多数士人一样,企图蟾宫折桂,实践功业抱负。然而不幸的是,他始终没有考取一名进士。梅尧臣参加过多少次科考,史无明载,但景祐元年(1034)他应进士举下第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科考。场屋的失败对梅尧臣影响甚巨,失意之情时有流露。景祐元年下第不久,尧臣作《西宫怨》诗,借美人失宠抒愤懑、哀怨之情:“汉宫中选时,天下谁为校。宠至莫言非,恩移难恃貌。一朝居别馆,悔妒何由效。买赋岂无金,其如君不乐。”[14]同年,《外兄施伯侃下第赴并门叔父招》云:“共是干时者,同为失意人。”[15]科场失意,仕途坎壈,尧臣遂常有壮志难酬之感、岁华虚度之叹。《依韵和陈秘校见寄》云:“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江水几经岁,鉴中无壮颜。”[16]《寄汶上》云:“大第未尝身一至,人猜巧宦我应非。弹冠不读《先贤传》,说剑休更短后衣。瘦马青袍三十载,故人朱毂几多违。功名富贵无能取,乱石清泉自忆归。”[17]诗人眼看着故人多取功名富贵,而自己仍然“大第未尝身一至”,依然是“瘦马青袍”,心中不免感伤,然而所谓“乱石清泉自忆归”,实则是诗人生不逢时、无可奈何之言。庆历八年,梅尧臣授国子博士,赐绯衣银鱼,有诗《赐绯鱼》表达兴奋激动之情:“蹉跎四十七,腰间始悬鱼。茜袍虽可贵,发短齿已疏。儿女眼未识,竞来牵人裾。不知外朝众,君恩惭有余。”[18]然而,诗人对自己未能由科举正途出身始终不能释怀。同年,《和淮阳燕秀才》云:“我官忝博士,曾昧通经术。前因辟书来,亦不习文律。循旧临学宫,虎革被羊质。倚席未能讲,占牍聊置日。朴钝既若兹,愧彼噉棘粟。……惭予延荫人,安得结子袜。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禄仕二十年,屡遘龙榜揭。在昔见麻衣,于今尽超越。是以对杯觞,谨严微敢忽。宁唯畏后生,自恨疏节骨。……归应愿生男,生男付纸笔。乃信读书荣,况即服缊。”[19]尧臣虽已列官博士,但由门荫出仕的遗憾始终是诗人难以解开的心结。科举、仕途的不顺,常使诗人陷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然而隐只是仕而不得的牢骚语,是表象,仕才是内在的真实。终其一生,对仕的追求,不曾间断过。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始终是梅尧臣立身行事的主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