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舞曲歌辞及其艺术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舞曲歌辞及其艺术特征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舞曲歌辞亦名舞歌,指乐舞表演体系中配合舞乐及舞蹈表演的歌辞。[41]与舞曲及舞蹈艺术结合是“舞曲歌辞”有别于其他乐府辞的重要特征。北朝舞曲歌辞,《乐府诗集》所录者仅《北齐文武舞歌》四首,但雅舞有郊庙祭祀之用途,因而在郊庙歌辞中实含有舞曲歌辞,即一部分歌诗既是乐辞,也是舞辞,体现了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舞曲歌辞及其艺术特征

舞曲歌辞亦名舞歌,指乐舞表演体系中配合舞乐及舞蹈表演的歌辞。舞之有歌,上古已然。《墨子·公孟》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毛诗·郑风·子衿》传曰:“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上古至唐五代以来的舞歌作品是大量存在的。《乐府诗集》著录舞歌作品五卷一百七十三首(雅舞一卷,二十一首;杂舞四卷,一百五十二首)。有雅舞、杂舞[40]之分。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雅舞又有文舞、武舞之分,“古之王者,乐有先后,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各尚其德也”。[41]与舞曲及舞蹈艺术结合是“舞曲歌辞”有别于其他乐府辞的重要特征。

北朝舞曲歌辞,《乐府诗集》所录者仅《北齐文武舞歌》四首,但雅舞有郊庙祭祀之用途,因而在郊庙歌辞中实含有舞曲歌辞,即一部分歌诗既是乐辞,也是舞辞,体现了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北周郊庙歌辞《圜丘歌·云门舞》两首为舞辞,《五帝歌》十二首中有十首为舞辞;北齐郊庙乐歌《享庙乐辞》中八首亦为舞辞,合之,共二十四首。按照表演场所和功用可分为郊庙舞辞和朝飨舞辞。《北齐文武舞歌》四首为朝飨之用,余二十首均郊庙所用。

郊庙乐舞中的庙堂乐舞是皇帝出行时使用,应为卤簿仪仗一部分,如《圜丘歌·云门舞》;郊祀乐舞则是祭祀太皡、神农、黄帝、少皡、颛顼时的配舞[42],如《周祀五帝歌》中的《青帝云门舞》《赤帝云门舞》《黄帝云门舞》《白帝云门舞》《黑帝云门舞》,目的是娱神。以舞娱神源起较早,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43]以此祈求国运昌祚,带有某种宗教信仰之特点。(www.xing528.com)

宫廷举行大型燕飨时所表演的就是朝飨舞,有歌唱,有表演,是一项娱乐活动。北齐是禅代东魏立国,故《乐府诗集》先录《文舞辞》,后录《武舞辞》,乐舞表演时,也是文舞在前、武舞在后,“礼”的威仪就在这些细节处彰显出来。

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始自《诗经》。《诗经》中有不少作品是配合舞乐、舞蹈表演的。如《邶风·简兮》中表演《万舞》的舞师“左手执蘥,右手秉翟”,《小雅·伐木》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鲁颂·有》:“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商颂·那》:“庸鼓有牧,万舞有奕。”这些都透露出热烈的歌舞表演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