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帝陵:揭秘秦始皇的真实面貌

秦始皇帝陵:揭秘秦始皇的真实面貌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整个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应该是以始皇帝本人作为最高决策者,其下由国家的上层管理者以及相关的专门机构来运作。对秦始皇帝陵陵墓制度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秦始皇个人趣味素养和理想追求的展示。秦始皇帝陵所表现出的这些理念与天下秩序的形式表达正是秦始皇对秦帝国的最高理想。

秦始皇帝陵:揭秘秦始皇的真实面貌

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与思考,笔者越发觉得与其说是科学考古学更像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考古学的科学基础有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还有考古资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考古学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对考古资料以人为本的解读上。作为人文学科的考古学,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以秦始皇帝陵的考古资料为基础,探析秦始皇的趣味素养和理想追求就是一种人文性的科学解读[2]

秦始皇帝陵在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开创了诸如陵寝制度、陵邑制度等诸多新的陵墓制度,对后世帝陵影响深远。而整个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应该是以始皇帝本人作为最高决策者,其下由国家的上层管理者以及相关的专门机构来运作。就秦始皇帝陵修建的进程看,所有的陵园设施理论上均需经过始皇本人首肯[3]。因而,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帝陵作为划时代的物质载体,在遵循传统墓葬的一般理念并体现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秦始皇的个人意志。对秦始皇帝陵陵墓制度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秦始皇个人趣味素养和理想追求的展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帝国。从考古资料来看,秦始皇帝陵的建设理念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衣食住行等一类生活内容的愿望,而是对秦帝国中央集权、对皇帝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模仿追求;是以新建的帝国为蓝本,把整个帝国的构成要素都模拟在了陵墓之中[4]。如:地宫象征了都城咸阳的宫殿、K0006号陪葬坑象征掌管权力的九卿之一的廷尉[5]兵马俑陪葬坑象征京师宿卫军[6]、K9901号陪葬坑象征了宫廷娱乐生活中的百戏[7]、K0007号陪葬坑极有可能象征的是提供特殊音乐表演的官府机构[8];其中,地宫、K0006号陪葬坑、兵马俑陪葬坑还体现了秦始皇的理想追求,K9901号陪葬坑、K0007号陪葬坑体现了秦始皇的趣味素养,详述如下。

地宫位于封土下,并未发掘。考古探测表明,目前地宫保存状况良好,距地表30多米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见,秦始皇帝陵的地宫被设置成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宇宙形象,而不仅仅是居室,所以秦始皇的胸怀、格局应当说是很大的。此外,地宫除了随葬奇珍异宝,还设置了宫殿和百官,象征着帝国的伟业,秦始皇至死也不愿抛弃他的帝国伟业。

K0006号陪葬坑位于内城中的封土西南侧缓坡地带,是一座总面积410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体东西向,由朝西的斜坡门道和前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发现木车1辆、陶俑12尊,袖手俑8尊、御手俑4尊;后室发现大量凌乱的马骨,简报推算原应葬马20余匹。此外,该坑还出土铜钺4件,大型陶罐1件,以及其他较小的青铜附件[9]。关于该坑的性质争议较大,主要有“廷尉”说[10]、马厩坑[11]车马出行从车备用场[12]三种看法[13]。笔者支持段清波考证其为秦帝国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在地下的模拟的判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即秦始皇生前为了保证每日的工作量,以衡石这种称量工具计算每日批阅的简牍文书的数量,达不到工作量不休息。王子今考证秦始皇每日处理的文书竟然超过30万字[14],这么大的工作量可见始皇的勤政本色。衡石量书因而成为一组成语,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秦始皇为什么如此勤政?它的追求是什么?《史记》载,始皇兼并天下后,曾四次巡视关东,并留下六处石刻,石刻文字表达了自己一统天下后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谋求国家长远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15]。这么一位勤政、有抱负的帝王,在自己的陵墓中安排中央官署有很大的合理性。

兵马俑陪葬坑东距秦始皇帝陵封土约1500米,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共3座,呈“品”字形分布,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兵马俑1、2、3号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出土有陶俑、陶马、木车残迹、铜兵器。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卫戍部队,象征首都咸阳的京师宿卫军[16]。他们都头向东,可能还与秦始皇征服东方六国后,希望天下始终太平一统,帝国秩序不被破坏的期望有关。(www.xing528.com)

K9901号陪葬坑位于内外城之间,秦陵封土东南,是一座总面积近700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体东西向。平面略呈“凸”字形,内设三条过洞。其中,出土的陶俑大多下穿短裙,上身和四肢赤裸[17],姿态各异,与兵马俑坑所出陶俑完全不同,这些陶俑被认为是反映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的百戏[18],类似于今天的歌舞杂技、摔跤、举重等,他们为秦始皇的灵魂服务。

K0007号陪葬坑位于外城以外东北900余米处,是一座总面积约978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呈“F”形,由一条斜坡道、二条南北向过洞及一条东西向过洞相互贯通构成。出有青铜水禽46件,其中鹤6件,天鹅20件,鸿雁20件。出土陶俑15件,其中箕踞姿8件,跽姿7件。此外,还出有动物骨骼、小件骨器和小件金属器[19]。其性质争议较大,目前主要有:象征少府属下的“左弋外池”这个机构[20];象征苑囿中的池沼[21];象征宫廷苑囿中禽园类的陪葬坑[22];象征秦始皇御花园的部分场景[23];象征为最高统治者提供特殊音乐表演的官府机构[24]这五种观点。后两种观点如有其一判定无误,则从不同层面向我们展示了秦始皇个人趣味素养方面,原来秦始皇也有文艺和温柔的一面。

此外,张卫星从整体出发,在系统观察秦始皇帝陵后,得出帝陵的形式特征为:四方中心及其衍生结构和多层环绕中心结构,而这恰恰有可能就是对王朝或者帝国新架构下天下模式的再现。帝陵整体上突出了天下一统、皇帝至上,并重构、理清、阐释了皇帝与上帝的关系,实现了甘怀真所说的建立“天——天下——天子——民”的最高依据的建构[25]。秦始皇帝陵所表现出的这些理念与天下秩序的形式表达正是秦始皇对秦帝国的最高理想。

最后,秦始皇帝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总面积约56平方千米,陪葬坑、陪葬墓众多,有内外两重城垣;地宫之上、内城南部核心位置还有呈覆斗形,现存高度50多米的人工夯筑的封土[26]。帝陵整体上气势宏大,封土体量的高大程度更是空前绝后[27],其意义何在?有一则文献可资类比:《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馀反寇于东垣。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意思是不把首都长安城修建得壮丽奢华就无法显示刘邦的帝王威仪。庞大、复杂的秦始皇帝陵固然有穷奢极欲的一面,但秦始皇首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为了巩固这套制度,修建壮丽的帝陵以显示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也是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从秦始皇帝陵物质遗存来看,秦始皇固然有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一面,但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温度的帝王。然而文献资料中却弥漫着暴戾、冷血、专横、贪婪的暴君形象,这太过片面。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焚书坑儒”事件,在梳理史书记载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