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诗外传》中的养生思想

《韩诗外传》中的养生思想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诗外传》以完整一章来讨论养生思想,虽然只有“自养”和“贵气”两个部分,但书中还有某些章,零散地表达出了一定的养生思想,这同样值得重视。简单来说,《韩诗外传》在“自养”和“贵气”之外,还在食疗和胎教两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养生思想。但《韩诗外传》的这条材料,不论是养生研究者还是《诗经》研究者,都没有加以注意。

《韩诗外传》中的养生思想

韩诗外传》以完整一章来讨论养生思想,虽然只有“自养”和“贵气”两个部分,但书中还有某些章,零散地表达出了一定的养生思想,这同样值得重视。因其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汇录于此加以讨论。简单来说,《韩诗外传》在“自养”和“贵气”之外,还在食疗胎教两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养生思想。

食疗是颇富中国色彩的医疗手段,旨在通过日常饮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周朝设有“食医”一职,主要负责“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膳、八珍之奇。”[40]可见早至周代,已经有人发现了饮食的医疗作用,并在制度上设立了“食医”,借以保证帝王有效吸收饮食中的药疗作用。除了制度上的依据,食疗落实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也有着非常早的记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4年出土于湖北周家台30号秦墓的记载各种食疗病方的竹简[41],这直接证明了食疗至迟到秦代已经用于治病了。同时,食疗理论也具备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已经相对集中地表达了食疗的思想,例如《五常政大论》已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话,清代学者张志聪注:“药石治病,谷肉食养。”[42]将“治病”与“食养”并举,深达《内经》之意。《藏气法时论》也说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43]《五脏生成篇》便根据五脏所属的性质而规定了食疗所需掌握的五味:“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也。”[44]可见,想要通过饮食来调节五脏的健康情况,必须要选对各脏器所适宜的口味。《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更是开出了具体的对应五脏的食疗之方:“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蕾;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45]

上述这一系列食疗的理念,在《韩诗外传》卷八第二十八章中得到了更加集中的概括:“食饮齐则气珍。”[46]此处的“食饮齐”正是“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的另一种表达。东汉时代,养生思想也同样充溢着重视食疗的思潮,1972年武威出土的一批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汉代医简,已经有多节简文体现出食疗的智慧[47],这是出土文献提供的信息。而就东汉时期的传世文献来讲,张仲景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道:“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48]“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既反映了《韩诗外传》“食饮齐”的思想,也印证了《素问》所讲的五味扣合五脏之气的说法,其间重视食疗的观点确是一以贯之的。《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上述重视食疗的论断,是学术界讨论食疗时常常引用的材料。但《韩诗外传》的这条材料,不论是养生研究者还是《诗经》研究者,都没有加以注意。本文特将其标出,以供学术界重视其理论价值。(www.xing528.com)

胎教在中国养生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讲求女子在怀孕开始以后,便需通过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来影响胎儿,从而确保婴儿自出生开始,便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生。《韩诗外传》也简介了胎教的内容,见于卷九第一章孟子之母的自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49]这里虽然简单数语,却反映了明确的胎教思想,即女子在怀孕之后,必须遵照相关的礼节来作为,借以为新生儿树立榜样。西汉后期刘向所撰《列女传》卷一《周室三母传》讲述“胎教”的内容与之相似:“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50]很明显,《韩诗外传》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已经包含在《列女传》中,而《列女传》则介绍得更加具体。

《韩诗外传》所记录的“胎教”思想在后世医学古籍中慢慢发展开来,到北齐医学家徐之才手里,又逐渐在理论中加入了更加具体的方法。徐氏的理论收录在隋代名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侯上》中:“妊娠三月,名始胎。……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欲令儿多智有力,则啖牛心,食大麦。欲令子贤良盛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食无邪脔,无邪卧,无横足,思欲果瓜,啖味酸菹,好芬芳,恶见秽臭,是谓外象而变者也,手心主养之。”[51]唐初医学大师孙思邈在胎教方面也有类似的看法,孙氏《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富人方上·养胎第三》说道:“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52]虽然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毕竟是大同小异,而且也都包含了《韩诗外传》“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基本观念,这可以证明《韩诗外传》“胎教”观的确存在导夫先路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