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及技术突破

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及技术突破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帝陵考古及制度研究、与帝陵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丧葬制度史、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陵寝有关的历史人物研究,以及文献、文物考古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等等。以关中陵寝文化为主题词的研究论文仅8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实现遗址和文物的可视化。

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及技术突破

关中地区是周秦汉唐时期的京畿要地,又是古代帝王陵寝的集中分布区。咸阳塬上的西汉帝陵群号称“东方金字塔”,唐代帝王陵墓依山为陵、气势磅礴。汉代的石刻、唐代的壁画精美壮观,令世人叹为观止。关中优越的政治地理区位,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陵寝文化宝库。研究、挖掘、弘扬关中古代陵寝文化,对于建设大西安核心经济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帝陵考古及制度研究、与帝陵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丧葬制度史、地理环境变迁研究、陵寝有关的历史人物研究,以及文献文物考古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等等。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新编的《陕西帝王陵墓志》,堪称为集大成者[8]。在关中古代帝陵区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变迁、汉唐陵寝墓志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9]。从学术论文数量看,重单体、轻整体研究非常突出。截止2018年12月,中国知网输入以下主题词检索文章数量分别为:乾陵823篇、昭陵774篇,秦陵515篇、茂陵347篇、汉阳陵347篇、长陵282篇;而整体的唐陵240篇,汉陵137篇,汉唐帝陵仅11篇。以关中陵寝文化为主题词的研究论文仅8篇。可见,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缺乏历史研究与考古田野发掘密切配合的必要机制,考古资料运用于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更缺乏计算机信息等新技术的应用。

毋庸置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有许多急需突破的瓶颈,研究涉及到考古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民族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如何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去研究这些繁难的历史文化问题,如何在关中地区古代陵寝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互补协调等方面有所突破,新的技术手段的利用是深化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的金钥匙。也就是说,在当前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库建设和相关遗址的考证、定位,达到长时段、综合性与复杂要素的整合分析,是信息化时代推进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国家管理部门政策的需求,2016年,国家文物局与财政部共同编制的《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提出,要进行大遗址基础数据数字化,坚持信息化和规范化初步完成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一张图”的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实现遗址和文物的可视化。利用3S(RS、GPS、GIS)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对帝陵区的环境、地貌、水文交通、村落等进行定位,利用空间数据库实现多学科、多角度对帝陵区及其相关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利用的多功能化。(www.xing528.com)

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实现帝陵及其周边建筑的精确定位和三维虚拟景观。每一座帝陵都是一个庞大的文物宝库,其陪葬墓、附属建筑及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缺乏精确位置坐标,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定位,并进行三维模拟景观展示,实现其空间查询功能。如遗址的名称、所在区县、遗存年代、遗存类型、经纬度、面积等信息。

其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三维帝陵的信息服务系统与文物保护与管理系统。系统可以实现对每件文物的信息查看,实现三维展示文物名称、保护级别、文物年代、保存状况及位置。大量文保单位处于乡村田野地区,文保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GIS技术可以提高文物管理水平。

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帝陵旅游服务系统。古代帝陵旅游对于游客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实际景点解说如果不到位,很容易使游客产生疲劳感。建立陵寝三维虚拟旅游体验产品,可以使得游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