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有少量的天文著作问世,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根据当时所拥有的材料,对上古以来天文研究的情况作了一个简介:“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书中所说的“传天数者”,就是当时的天文工作者。司马迁在这里简要地勾勒出上古至先秦的天文史略。《天官书》又说:“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横)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这就说明,在上述那些天文工作者中,如尹皋、唐昧、甘德、石申,不仅长期从事天文观测,而且还有著作问世。
上述著作中,至少甘、石二家的星经,司马迁亲自读过。《天官书》中说:“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故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惑有反逆行。”《汉书·天文志》也提到过《甘石星经》:“古历五星之推,亡(无)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史记》说独荧惑有反逆行,《汉书》说荧惑、太白都有逆行,这说明,司马迁与班固都见过《甘石星经》,而且所见的不是同一写本。
虽然《汉书·天文志》里曾经多次提到《甘石星经》,许慎《说文》中也曾提到过它。但是,《汉书·艺文志》中却没有记录这些星经。只录有“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属“杂占”,不属于“天文”。
甘、石和另外一部巫咸氏星经,在晋时被合为一书。《晋书·天文志》说:“后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隋书·天文志》记述,与《晋志》不同。它说:“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始立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并注占赞。总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可见上述三部星经,最早的一家当推巫咸氏。
巫咸一名,出现于《尚书·君奭》:“在太戊……巫咸乂王家。”唐人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时说:“巫咸,殷贤臣也。本吴人,冢在苏州常熟海隅山上。子贤亦在此也。”据他的考证,巫咸应是殷代苏州常熟人。《隋书·经籍志》刊出他的著作《巫咸五星占》一卷。而《旧唐书·经籍志》没有刊载这一书名。唐代瞿昙悉达撰《唐开元占经》,却引用了不少它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既为《史记》《汉书》所不载,那就只能解释为《隋书·天文志》所说是陈卓综合三家星经中的记载。
宋人编《新唐书·天文志》中也没有《巫咸五星占》这一书名。元人编《宋史·艺文志》中却有《甘石巫咸氏星经》一卷,这也应该是陈卓的大作。到了《明史·艺文志》中,这本书也不见了。从此所谓巫咸星经,成了一部佚书。在现在所能见到的典籍当中,只有《唐开元占经》里还摘录了一些它的文句,供我们研究其当年的面貌。
司马迁提到的另一个传天数的著名人物,是齐人甘公。(www.xing528.com)
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鲁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七录》云: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天文星占》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不见著录,刘宋时代的裴骃也未道及。只是到了唐代,才从张守节笔下,说出《七录》的说法,甘氏有《天文星占》八卷。
《七录》的作者是阮孝绪,南朝梁人。《七录》现已失传,但《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新唐书》的《艺文志》都载有甘德天文著作《甘氏四七法》,只是标明“一卷”,与《七录》“八卷”的记载不相吻合。
在《唐开元占经》里,还保存有一部分甘氏星经的材料。
宋代以后,甘氏之书似已失传。《明史·艺文志》没有记载此书。程荣辑佚之《汉魏丛书》辑有《甘石星经》,但已不是二书原璧,所以四库全书也仅存有其目而已。看来这部书在唐宋之间就已失传了。
《史记·天官书》所载“传天数者”,还有魏国人石申。《正义》引“《七录》云: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石氏星经》在战国后的流传和《甘氏星经》基本一致。但汉魏以后,却出现了《石氏星经簿赞》一书,据研究,那是石氏学派的著述,不是石氏本人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