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题我想分两个小点来谈。
王昶在书中选录了从宋代到明代的《广川书跋》《隶释》《丹铅总录》《石墨镌华》《金石遗文录》《金石文字记》《隶辩》《雍州金石记》《金石存》《两汉金石文字记》等十部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中对《郙阁颂》的研究文字,为后人研究颂文,汇集了资料。
(1)首先是对颂文中有疑问和争议的一些文字,汇集前人资料来加以辨识。比如对颂文中的“醳”“隰”等字的解释,引南宋董由的《广川书跋》、明朝杨慎的《丹铅总录》,解释为:“释”“潮”。引清代吴玉榗的《金石存》所载,认为:“隐”字,就是“稳”字,“求隐”,就是“求稳”。引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文字记》的记载,认为“川”字,就是“坤”字。
虽然这些解释不免存在一些争议,但总体看,这些解释使全文文从字顺了。
(2)引材料说明,今人所见所题为“知县申如埙重刻”的碑,应该是申如埙在前人残碑上的补刻,而不是重新的另刻。并对其价值进行评判。
清代陈弈禧言:“余恐世人不辩,以为近代翻摹,是诚有害旧迹,故特为详著之。”[8]王昶认为其实申如埙的所谓“重刻”,是把前代碑上残损不清的字重刻出来了,而不是新刻了另外一块碑。
对这些补刻的文字,王昶先引用了清代陈弈禧《金石遗文录》中的材料,进行推论。
陈弈禧说:“或如埙得旧拓本而录其原文,或摹拟前后语义而窃取私篡,均不得而知也。”[9]陈弈禧认为申本补刻文字来源不明。王昶自己也认为是:“文中阙蚀者,大率凭臆增改。……不敢以申本为据也。”[10]对申本的价值做了评判。
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到,王昶在《金石萃编》中,引用各家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对《郙阁颂》的局部文字进行了考证,并对申如埙传本的补刻进行了评判。
综上所述四点,《金石萃编》中对《郙阁颂》有比较完整、顺畅的录文,有对原摩崖尺寸的准确记载,再加上有局部文字的细致探讨,如此诸多贡献,我们可以说,王昶对《郙阁颂》所做的种种努力,对我们今天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遗产。
【注释】
(www.xing528.com)
[1]略阳县档案信息网http://da.lueyang.cn/nry.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44&wbn。
[2]洪迈:《隶释》卷四,上海书店,1985年。
[3]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
[4]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
[5]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
[6]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
[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2页。
[8]陈弈禧:《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卷八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陈弈禧:《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卷八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四,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