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生态史研究与儒学、林政及生态意识的关系

秦汉生态史研究与儒学、林政及生态意识的关系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厚琴的《儒学与汉代生态环境保护》则论述了逐步成为正统文化的儒学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张弘的《试论秦汉时期的林木种植与社会经济》以及余明的《西汉林政初探》,则涉及当时人类活动以积极形式改变生态条件的历史作用。秦汉生态史研究,即对于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陈业新的论文《秦汉生态职官考述》,在官制史研究中独辟蹊径,为认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提供了制度考察方面的基础。

秦汉生态史研究与儒学、林政及生态意识的关系

对于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研究,有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历史研究》1995年2期),徐象平、赵建黎《试论秦汉时期西安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及其利用》(《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年1期),吴青《灾异与汉代社会》(《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3期)等成果发表。研究者注意借用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有关研究资料的尝试,可能是成功的。

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作为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论述了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诸因素对于不同地区社会风尚的影响。其中,对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重视,颇为引人注目(《中国史研究》1996年2期)。有关秦汉气候史研究的论文,还有耿占军、陈国生《西汉自然灾害及气候初论》(《唐都学刊》1996年1期)等。

王福昌的《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社会科学》1999年2期),从分析有意识保护环境的政策和礼俗的角度论证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刘厚琴的《儒学与汉代生态环境保护》(《齐鲁学刊》1999年3期)则论述了逐步成为正统文化的儒学体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杨东晨的《先秦两汉时期汉中与安康自然环境的变迁:兼及自然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2期)除了分析一个地区的生态变迁而外,还讨论了这种变迁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张弘的《试论秦汉时期的林木种植与社会经济》(《济南大学学报》1999年3期)以及余明的《西汉林政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则涉及当时人类活动以积极形式改变生态条件的历史作用。杨振红的《汉代自然灾害初探》(《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两汉时期的天灾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有益于深化对于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形态的认识。

王玉德《应当创建一门生态文化学》提出,生态文化是一门以人文学者为主体的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生态的学科。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学、地理学、生物学的交叉学科,而应以文化为侧重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最后10年以来,一些治秦汉史的学者其实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具有建设意义的探索。有关这一专题发表的论文中,倪根金的《秦汉环境保护初探》一文更具有值得称道的学术价值。倪文指出,秦汉环境问题表现在毁林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重。其中,第三方面即秦汉都市环境污染明显(包括噪声、灰尘、烟雾、废物和废水污染等),以及矿业开发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等历史事实,以往学界重视不够。作者还指出,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及其后果,当时人们已经有所认识。秦汉时期的自然环境保护,包括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及特殊自然资源保护(包括帝王禁苑、陵园和名山胜迹)等。秦汉时期的环境污染防治,包括空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病毒污染防治以及食品污染防治等(《中国史研究》1996年2期)。其中,如水井的建设和保护、传染病的防治和隔离等措施,都有值得重视的积极意义。(www.xing528.com)

秦汉生态史研究,即对于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史念海的《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朱士光的《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李增新的《西汉关西农业黄河水患》(《光明日报》1998年6月26日),王志杰《西汉三辅之园林景观》(《文博》1998年6期)等相继发表。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似乎有愈益增强的趋势。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墙壁墨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主体部分是“四时月令”50条(春季20条,夏季12条,秋季8条,冬季10条)。“四时月令”50条的内容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淮南子·时则》有相通之处。其中,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定,特别引人注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和《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文物》2000年5期)发表了经初步研究提出的认识。陈业新的论文《秦汉生态职官考述》(《文献》2000年4期),在官制史研究中独辟蹊径,为认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提供了制度考察方面的基础。以往从这一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论著还不多。刘厚琴的论文《汉代“顺天”自然观生态学价值》(《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4期),则从思想观念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考察。

朱士光在《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3期)一文中,论述了生态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就西汉关中这一时间、空间范围而言,提出的认识之深刻与全面是空前的。讨论生态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论文,还有李清凌的《汉唐气象与西北开发:汉唐开发西北的历史回顾》(《天水师专学报》2000年1期),张伟兵、徐欢的《公元11年的黄河大改道与人口问题浅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2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