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条件
建设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风向频率玫瑰图,即风玫瑰图,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统计的平均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8个或16个罗盘方位表示。风向频率玫瑰图上所表示的风向,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图2-4为我国部分城市的风向频率玫瑰图,图中实线部分表示全年风向频率,虚线部分表示夏季风向频率。
图2-4 我国部分城市的风向频率玫瑰图
基地的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平面空间组织、结构选型、建筑构造处理及建筑体型设计等。(www.xing528.com)
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解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和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震级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地震烈度的五个要素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通常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地震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Ⅰ度到Ⅻ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Ⅰ至Ⅶ度,共8个等级。我国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
在建筑设计中,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尽量避免在该地区建筑房屋。
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简单地说,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会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是指地下水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水文条件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基础及地下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