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土制品原料收录于《建筑材料(第7版)》

烧土制品原料收录于《建筑材料(第7版)》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杂质含量为10%~15%,焙烧后呈淡灰、淡黄至红色,耐火度为1350~1580℃,是生产地砖、外墙面砖及精陶制品的原料。耐火度低于1350℃,是生产黏土砖瓦及粗陶制品的原料。图7.1烧土制品吸水率与焙烧温度关系曲线7.1.1.2工业废渣1)页岩。

烧土制品原料收录于《建筑材料(第7版)》

7.1.1.1 黏土

将黏土作为原料烧制建筑材料制品已不流行,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烧土建筑制品而保留的,从中可以获得修复一些老建筑所需要的材料信息。

(1)黏土的组成。

黏土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黏土矿物,它是以具有层状结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mSiO2·nAl2O3·xH2O)为主,其中SiO2和Al2O3的含量分别为55%~65%和10%~15%。常见的黏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黏土中除黏土矿物外,还含有石英长石碳酸盐、铁质矿物及有机质等杂质。杂质直接影响制品的性质,例如,细分散的褐铁矿和碳酸盐会降低黏土的耐火度 (烧熔温度),块状的碳酸钙焙烧后形成石灰杂质,使制品发生石灰爆裂。

黏土的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其可塑性。可塑性是黏土的重要特性,它决定了制品成型性能。黏土中含有粗细不同的颗粒,其中极细 (小于0.005mm)的片状颗粒,使黏土获得极高的可塑性,这种颗粒含量愈多,可塑性愈高。

黏土的种类很多,可从不同角度分类。通常按其杂质含量、耐火度及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四种。

1)高岭土(瓷土)。杂质含量极少,为纯净黏土,不含氧化铁等染色杂质。焙烧后呈白色。耐火度高达1730~1770℃,多用于制造瓷器

2)耐火黏土(火泥)。杂质含量小于10%,焙烧后呈淡黄至黄色。耐火度在1580℃以上,是生产耐火材料,内墙面砖及耐火、耐酸陶瓷制品的原料。

3)难熔黏土(陶土)。杂质含量为10%~15%,焙烧后呈淡灰、淡黄至红色,耐火度为1350~1580℃,是生产地砖、外墙面砖及精陶制品的原料。

4)易熔黏土(砖土、砂质黏土)。杂质含量高达25%。耐火度低于1350℃,是生产黏土砖瓦及粗陶制品的原料。当其在氧化气氛中焙烧时,因高价氧化铁的存在而呈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时,因低价氧化铁的存在而呈青色。

(2)黏土焙烧时的变化。(www.xing528.com)

黏土焙烧后能成为石质材料,这是其极为重要的特性。

1)黏土成为石质材料的过程。黏土在焙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黏土种类的不同其变化过程也有很大差异。一般的物理化学变化大致如下:焙烧初期,黏土中自由水分逐渐蒸发,当温度达到110℃时,自由水分完全排出,黏土失去可塑性。温度升至500~700℃时,有机物烧尽,黏土矿物及其他矿物的结晶水脱出。随后黏土矿物发生分解。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时,已分解出的各种氧化物将重新结合生成硅酸盐矿物。与此同时,黏土中的易熔化合物开始形成熔融体 (液相),一定数量的熔融体包裹未熔的颗粒,并填充颗粒之间的空隙,冷却后便转变为石质材料。随着熔融体数量的增加,焙烧黏土中的开口孔隙减少,吸水率降低,强度、耐水性及抗冻性等提高。

2)黏土的烧结性。黏土在熔烧过程中变得密实,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的石质材料的性质,称为黏土的烧结性。图7.1为焙烧温度与焙烧后黏土吸水率间的关系,由该图可以说明黏土的烧结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焙烧后的黏土吸水率减小,即烧结程度提高,直到C点。tA为烧结开始温度。在tC温度下,黏土熔融或出现膨胀,即出现过烧。tA-tC的温度间隔称为黏土的烧结范围。烧结范围与黏土组成有关,此范围愈宽,焙烧的制品愈不易变形,因而可获得烧结程度高的密实制品。易熔黏土耐火度很低,烧结范围也很窄,只有50~100℃。耐火黏土的烧结范围可高达400℃。

图7.1 烧土制品吸水率与焙烧温度关系曲线

7.1.1.2 工业废渣

1)页岩。页岩中含有大量黏土矿物,可用来代替黏土生产烧土制品。由于页岩粉磨细度不如黏土,故坯料调制时所需水分较少,这有利于坯体干燥,且干燥时制品体积收缩较小。

2)煤矸石。它是煤矿的废料。煤矸石的化学成分波动较大,适合作烧土制品的是热值相对较高的黏土质煤矸石。煤矸石中所含黄铁矿(FeS2)为有害杂质,故其含硫量应限制在10%以下。

用煤矸石作原料时,需将其粉碎成适当细度的粉料,并根据其含碳量及可塑性进行配料。用煤矸石作原料,不仅节约黏土、消纳大量废渣,还可节约大量焙烧制品的燃料

3)粉煤灰。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作烧土制品的原料,可部分代替黏土。通常为了改善粉煤灰的可塑性,需加入适量黏土。当粉煤灰掺入量(体积比)小于30%时,按黏土砖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