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有很长的海禁史,不过,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短短的三十几年间是个例外。这个例外,因西洋人而起,也因西洋人而终。
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广东海防官员,取得在澳门“暂住”的权利后,以此为据点于1571年开辟了澳门—长崎贸易航线,葡、中、日之间的三角贸易由此开始。1582年(天正十年),也就是织田信长掌握幕府的最后一年,日本九州地区吉利支丹(日本天主教徒)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纯忠、有马晴信向罗马教廷派遣以4名日本少年为核心的“天正遣欧少年使节”,搭乘葡萄牙商船远赴欧洲,1590年返回日本。这是日本人首次赴欧洲,也是日本最初的“对外开放”。
1588年,丰臣秀吉平定日本内乱后,颁布《海贼停止令》,要求各地水军停止海上争斗;1592年,为区别海商船与海盗船,丰臣秀吉给长崎海商颁发了“异国渡海朱印状”。虽然历史上没留下丰臣秀吉颁发的“异国渡海朱印状”实物,但历史文献记载了1592年日本曾有9艘商船航行到吕宋、澳门、安南、占城、柬埔寨、北大年等地进行贸易,其中有5艘从长崎出发,即末次平藏2艘,船木弥平次、荒木宗右卫门、系屋随右卫门各1艘;自京都航行的3艘,分属茶屋四郎次郎,角仓与一,伏见屋某;由堺港出航的伊豫屋某1艘。所以,学界通常以此为日本对外贸易之发端。
“朱印”原本是日本神社与寺院授予的一种参拜证明,传统来自中世纪的“纳经”,是授予写经人的信物,江户末期变为信众参拜的证明。“异国渡海朱印状”延续了寺院朱印凭证的传统,以“朱印”之名制作了海上贸易官方执照。持有此执照的船被称为“朱印船”。
18世纪初日本画家绘制的《唐船之图》中的暹罗船
徳川家康一统天下后,于1604年将“异国渡海朱印状”制度化:将长崎纳入幕府直辖领,规定所有朱印船都由长崎出航及归航;根据颁发不同的朱印状,限定商人只能跑指定的贸易航线;徳川家康甚至与安南国大都统阮潢约定:“本邦之舟,异日到其地。以此书印可为证据。无印之舟者,不可许之。”朱印状贸易制度正式确立。
史学家分析德川家康热心朱印状贸易,至少是一举三得:一是可以动摇葡萄牙人的垄断贸易地位;二是可以通过发放朱印状防止对手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加强自身实力;三是通过控制外贸攫取巨额利润,稳固幕府政权。
朱印船并不特指某个船型,而是指持有朱印状的贸易船,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确实出现了世界帆船史上值得一说的日本海上贸易船。(www.xing528.com)
大明朝廷实行严格的海禁,使中国帆船与日新月异的欧洲帆船迅速拉开了距离,但在亚洲,中国帆船仍处于领先地位,也广受欢迎。此时的“和船”还不具备远洋航行能力,日本海商只能购买中国帆船投入到朱印状贸易之中。日本文献中有记录的最小的朱印船是萨摩岛津氏购入的480石中国帆船;最大的朱印船是因幡国(今鸟取县)龟井氏购入的3200石中国帆船。
朱印状贸易之初,日本购入的中国帆船多是厦门或潮州制造的,特别是在暹罗建造的改良中国海船,成为日本租用或订购的朱印船首选,日本人称其为“暹罗船”。这种暹罗船到底什么样,中国没有图像文献记录,只能到日本去找。
我赴日本考察朱印状贸易的第一站,即是日本最早的贸易港长崎和平户,这里也是日本海上贸易文献的大本营。其平户松浦史料博物馆收藏有18世纪初日本画家绘制的著名的《唐船之图》,共有12幅船画,其中的“暹罗船图”或许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暹罗船历史图像。
这幅“暹罗船图”突显了此船的特殊身份,通体红色涂装,这种涂装也是朱印状贸易船的涂装标志。早期暹罗船是中国工匠在暹罗为日本制造的,融入了一些西洋船的元素,中式船的双桅船制改为了三桅或准三桅船,船首加了斜桅,从画中可以看到日语标注西式软帆为“木绵帆”,也就是布帆,主桅上加挂了西式顶帆“木绵帆”,但主桅仍挂中国硬帆竹帆,画中日语标注为“笹帆”。除了帆装的东西式软硬帆结合之外,船上还普遍设置了桅杆前后支索与几根侧支索,但船壳仍全部取中式结构。为防御海盗,朱印船多配有完备的武装,但从这幅暹罗船图看,船舷仍按中国模式,画了几个方的吓唬海盗的假炮窗。
朱印船主要前往中国台湾、安南、暹罗、吕宋、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对外输出银、铜、铁、硫黄等矿物,还有刀剑、工艺品等商品;再从海外输入生丝、绢织物、棉织物、毛织物等中国商品,还有鲨鱼皮、水牛角、象牙、胡椒、药材、铅等东南亚商品。
此时,德川家康已将当时世界最大的银矿——日本的石见银山,纳为江户幕府直辖领,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产银国,日本有着相当的购买力。而大明朝廷厉行海禁,中国海商无法走出国门,一时间,日本海商成为东南亚贸易中亚洲商家的主导力量。据说,连暹罗王室的海外贸易都操纵在日本商人手中。
短短30多年,日本从事的朱印状贸易人数超过10万,西南大名、幕府官员、内外豪商等许多上层人士都参与其中;在东南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有数百甚至上千的日本人定居的日本町,并实行自治制的“准殖民”。所以,也有人将这个时期称为“日本大航海”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