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威夷、菲律宾、香料群岛等太平洋诸岛旅行时,我常常见到一种在船舷一边或两边加挂一个或两个浮架的奇特帆船,南岛语系称其为“邦嘎”(Bangka,即“船”的意思)。它的学名叫边架艇独木舟(亦称双体独木舟),分为单边架艇独木舟和双边架艇独木舟。它几乎是帆船史上寿命最长的一种帆船,至少有2000多岁了,是南岛语系地区的代表性帆船。
南岛语系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群岛,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新西兰、越南南部,甚至远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复活节岛。讲南岛语系的先民,从几千年前就使用一种穿行于大海之上的独木舟。正是它将南岛语系的各部落先民散播到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的岛屿间。
以帆船而论,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还没有任何一种帆船能像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帆船,在半个地球的洋面间,在复杂的洋流与季风中,来去自由地进行移民活动。这种了不起的海上独木舟没留下更早的历史影像,一直到大航海时代,才被环球航海的西方人发现并记录下来。
那是1520年11月28日,麦哲伦船队从美洲南部的海峡艰难地进入太平洋,又在太平洋上漂荡了三个多月,终于遇上了一个岛屿——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这是他们进入太平洋后停靠的第一站。此时,麦哲伦的五艘探险船只剩下三艘。麦哲伦船队在这里得到了淡水和其他补给。由于船上的东西不断被岛民偷走,麦哲伦的船员们把这个群岛称为“盗贼群岛”。他们在这个岛上休整了几个月。
当初作为“船长的杂勤人员”登上麦哲伦旗舰特立尼达号的威尼斯青年作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Antonio Pigafetta),在船队出发后就一直写探险队的航行日记,从进入美洲南部的海峡(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起,他开始绘制海峡图与太平洋海岛图(因为进入这个海峡之前的大西洋航行图早已有人画过,所以皮加费塔没有画)。有的地图上,他除了画有村庄、小船、人物外,还标注了重大事件,例如,在麦克坦岛(Mactan Island,邻近今菲律宾宿雾岛东岸)上标注了“船长(麦哲伦)在此去世”。这样的航海图皮加费塔一共画了23幅,其中就有这幅珍贵的“盗贼群岛”图。这幅图画式的地图,不仅描绘和标注了关岛,还仔细描绘了一条南岛语系特有的边架艇独木舟,这是西方世界首次描绘这种帆船。
这是只有一边浮架的单边架艇独木舟,浮架克服了单体独木舟在风浪中容易横向摇曳的不稳定性,独木舟上设置了叉形帆(单桅倒三角帆)——通常用树叶等植物纤维编制,有的帆面两侧会捆扎两根大致等长的竹、木支架。这种独木舟不设舵,画中船的首尾共有两名水手,各操一桨来调整方向。手水应是土著查莫罗人,属南岛语系民族的一支。别看这小小的独木舟,人们猜测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的先民,就是乘这种船从南太平洋迁徙过去的。有民族学家观察到土著波利尼西亚人乘这类帆舟一天可在海上航行145英里(约233千米),说明它确实是一种在太平洋上航行稳定的远洋帆船。(www.xing528.com)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绘制的《关岛地图》中的单边架艇独木舟。
离开关岛后,麦哲伦船队来到了今天的菲律宾宿雾岛,由于介入土著之间的冲突,麦哲伦被杀死在麦克坦岛的海滩上。舵手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Juan Sebastin Elcano)继任船长,带领维多利亚号向南行驶,不久就到了摩鹿加(今称马鲁古)群岛。皮加费塔画下了马鲁古群岛航海图,并在图中央画上了“芳香的丁香树”。这是麦哲伦朝思暮想的目的地,但他就差那么一点点,没能等到这一天。
1781年欧洲版画中有着叉形帆的波利尼西亚双体独木舟
1522年,经过3年的环球航行,从西班牙启航的5艘船,出发时的240多人,仅剩下一艘维多利亚号和18个生还的船员,以及船上装载的利润极高的香料。他们绕地球一周,终于返回了西班牙。皮加费塔把他在船上记录的笔记和绘制的原始草图作为一份郑重的礼物,献给了他所属的意大利罗得会(Knights of Rhodes,即著名的医院骑士团,又称罗得骑士团)。
要补充的是,整个探险船队有几个人留下了航海日记,比如接替麦哲伦成为船长的埃尔卡诺后来口述了《埃尔卡诺:第一位环球航行者》(Elcano: The First Circumnavigator)。维多利亚号的领航员阿尔波(Francisco Albo)也留下了一部航海日志,从1519年11月29日船队驶离巴西的圣奥古斯丁海角写起。所以,现有文献中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权威、最详尽的记叙,还是皮加费塔1525年在巴黎出版的航海记,即后来的《首次环球航行记》(The First Voyage around the World)。1555年这本书的英语简写本在伦敦出版,据说对海外故事颇感兴趣的莎士比亚曾读过这个简写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