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历史景观与生态修复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历史景观与生态修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本章讨论的历史景观保护管理与修复、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对文化景观遗产地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保护与维护,其本质是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控制,使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处于环境能够修复的范围内。

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历史景观与生态修复

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本章讨论的历史景观保护管理与修复、自然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对其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景观保护,其本质是对“变化”的管理,这种管理以动态保护历史景观的多样性和可识别性为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景观形态管理、环境要素管理、社会要素管理、旅游业管理、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五个方面。

对文化景观遗产地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保护与维护,其本质是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控制,使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处于环境能够修复的范围内。生态保护管理与维护理论发展初期形成的重要理论:RCC理论,将环境承载力分为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承载力四个方面来考察,最后得出保护区内所能容纳的人数为其控制指标。

由于发现仅从“人数”上控制环境状况变化的考虑过于简单化,LAC理论发展出一种控制环境本身变化而不控制人数的保护区生态维护理论,这一理论要求针对不同的保护区设置专门的系列环境监控指标,发现超出限度则做出相应的管理上的回应。依据这一理论,美国国家公园制定了它的“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控制公园的保护与利用间的关系。这一技术方法值得我国遗产地管理借鉴。

由于对于较大范围的土地,它的每一个部分所能承受的开发力度、修复能力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差异较大,因此就产生了ROS理论。这一理论将土地的不同部分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开发级别,是一个大尺度土地生态维护与开发利用的管理工具。EIA理论则超出了对专门划定的保护区的管理,全面评价国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保护地从“孤岛”走向“体系”的理论支撑。

【注释】

[1]Steven Tiesdell,Taner Oc,Tim Heath.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M].Oxford:Architecture Press,2001

[2]ICOMOS Vienna Memorandum on World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Managing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WHC-05/29.COM/5,Paris,15June 2005,Page 29.

[3]Robert Pickard.Management of Historic Centers[M].London:Spon Press,2000

[4]Steven Tiesdell,Taner Oc,Tim Heath.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M].Oxford:Architecture Press,2001

[5]丽丝贝·索阿莉亚.地点认同——从人类学角度看西安回民区的保护[J].建筑业导报,2005(3):48

[6]哈拉德·海恩.永恒与变化——西安鼓楼区保护与开发介绍[J].建筑业导报,2005(3):52-56

[7]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5)

[9]Shelby,B.and Heberlein.Carrying Capacity in Recreation Settings[M].Corvallis: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

[10]参见Oroville Facilities Relicensing(FERC Project No.2100),SP-R8Carrying Capacity,January 10,2002,page 4。

[11]参见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Bureau of Reclamation Pacific Northwest Region,Snake River Area Office.RIRIE RESERVOIR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Study.January 30,2004,page25。

[12]丁新权.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13]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5):62

[14]蔡立力.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4(10)

[15]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5):64

[16]Juliette Young.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in Aonach Mor[EB/OL].[2005-06].http://www.nbu.ac.uk/bioforum/LAC%20cs.pdf(www.xing528.com)

[17]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8]曹胜雄,陈彦玲,王志宏.生态旅游地承载量指标及其应用[J].旅游管理研究,2004(5):4-5

[19]丁新权.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20]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1]Roger N Clark,George H Stankey.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A Framework for Planning,Management,and Research[R].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1979:8-14

[22]Roger N Clark,George H Stankey,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A Framework for Planning,Management,and Research[R].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1979:21-26

[23]马绍峰.美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科技法律,2004(03):115-117

[24]丁新权.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文见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Oct/224266.htm

[26]冯采芹,等.国外园林法规的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7]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8]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29]European Commission.Council Directive of 27June 1985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ertain Public and Privative Projects on the Environment[EB/OL].[2005-06].http://europa.eu.int/comm/environment/eia/full-legaltext/85337.htm

[30]马绍峰.美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4(03):115-117

[31]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R].北京:清华大学,2005:267-270

[32]芦婷.浅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EB/OL].[2005-07]http://lutingapple.vip.sina.com/pubchi.htm

[33]马绍峰.美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4(03):115-117

[34]徐百柯.这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N].中国青年报,2005-03-30

[35]夏命群.圆明园防渗听证会之现场:唇枪舌剑争论五大焦点[N].京华时报,2005-04-14

[36]新语丝.立此存照·圆明园事件[EB/OL].[2005-06].http://207.152.99.250/dajia/yuanmingyuan.html

[37]王晴.圆明园防渗听证会之内幕:整治工程被疑暗藏猫腻[N].京华时报,2005-04-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