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压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气压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双管路制动系统的某一制动管路断裂而不产生制动作用。1)若气压过低,应查明故障在空气压缩机还是在管路。可踩下制动踏板,检查漏气部位,根据情况进行更换或修理。若制动气室推杆外伸值正常,则故障原因可能在制动器。2)若气压表指示正常,储气罐内有压缩空气,则应检查制动系统的制动控制装置。可一人踩动制动踏板,另一人检查该车轮制动气室的工作状况。②检查制动蹄回位弹簧的状况,若有折断或弹力减弱,应进行更换。

气压制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1.制动效能不良,制动力不足

(1)故障现象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力明显不足。在一般制动时,需要比平时早踩制动踏板和增大踏板行程,才能取得预期的制动效果;而在紧急制动时,制动距离明显增长,制动时间也增长。

(2)故障原因

1)储气罐压缩空气压力不足。

2)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过大。

3)双管路制动系统的某一制动管路断裂而不产生制动作用。

4)制动阀的调整螺栓或调整螺钉调整不当,排气阀的回位弹簧过硬或调整垫片太厚,平衡弹簧的弹力低于技术要求。

5)制动器的制动鼓与制动蹄片间隙不当;制动鼓与制动蹄片接触面积太小;制动蹄片质量不佳或沾有油污,制动蹄片铆钉松动;制动鼓变形,产生沟槽磨损或失圆;制动凸轮轴和轴套、制动蹄和偏心销轴等连接件锈死或磨损松旷;制动蹄衬片过薄,制动凸轮转角过大。

6)制动管路有漏气处。

7)制动气室皮碗破裂。

8)制动软管老化。

(3)故障诊断与排除 气压制动效能不良,在很大程度上与压缩空气的压力有关,因此,首先应检查气压表的状况。

1)若气压过低,应查明故障在空气压缩机还是在管路。

①若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后,气压不上升;发动机熄火后,气压也不下降,则大多为空气压缩机故障,如传动带打滑、压缩机泵气不足、调压阀调节压力(卸荷压力)过低及储气罐安全阀放气压力过低等。

②若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后,气压上升缓慢;发动机熄火后,气压不断下降,则说明系统存在漏气处。如储气罐安全阀漏气、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筒之间的管路漏气、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过小导致进气阀不能关闭而漏气、进气阀密封不严等,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2)若气压表指示值符合要求,将制动踏板踩到底后,观察气压表气压的下降情况。

①若气压下降过小(低于50kPa),说明制动阀不良。如进气阀开度过小或平衡弹簧过软等,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②若气压不断下降,说明有漏气处,如排气阀关闭不严、制动气室漏气、制动管路及软管或接头漏气等。可踩下制动踏板,检查漏气部位,根据情况进行更换或修理。

3)若踏下制动踏板后,气压下降值正常,但制动效能仍不良,则应检查制动气室推杆伸张情况。

①制动气室推杆外伸过短,说明制动气管有堵塞或者凸轮轴有锈蚀卡滞。

②若制动气室推杆外伸过长,很可能是制动器间隙过大,应进行调整。

若制动气室推杆外伸值正常,则故障原因可能在制动器。应顶起车轮检查制动器的间隙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后,制动效能仍不良,则应拆检制动器,检查制动蹄摩擦片是否粘油、太薄、铆钉外露,制动鼓是否失圆、磨出沟槽等,根据情况进行修理或更换。

2.制动失效

(1)故障现象

1)汽车行驶中使用制动时,汽车不能减速或停车。

2)在使用一次或几次制动后,制动突然不起作用。

(2)故障原因

1)空气压缩机传动带断裂或传动带严重打滑。

2)空气压缩机损坏。

3)空气压缩机至储气罐或储气罐至制动控制阀间的管路或接头漏气。

4)制动踏板至制动控制阀间的拉臂脱节。

5)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过大,使制动阀打不开。

6)制动控制阀推杆卡死。

7)制动器内进水且没有及时将水分排除干净,导致制动失灵。

(3)故障诊断与排除

1)气压制动失效,应首先检查气压表有无指示及储气罐内有无压缩空气。

①若气压表指示为零且储气罐内无压缩空气,则应拆下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管,起动发动机,检查空气压缩机的压气情况。若空气压缩机不压气,则应检查空气压缩机的传动带是否断裂、打滑;检查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阀密封是否良好、弹簧是否折断、松压阀是否失效。

②若空气压缩机压气良好,则应检查空气压缩机至储气罐、储气罐至制动控制阀之间的管路是否漏气。

2)若气压表指示正常,储气罐内有压缩空气,则应检查制动系统的制动控制装置。

踩下制动踏板试验。若气压表读数不下降或下降很小,则应检查制动踏板与制动阀拉臂是否脱节、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过大、制动阀推杆是否卡死。

3)若涉水后制动突然失效,则故障是由制动器进水而没有及时地排除干净所导致。因而,汽车涉水后,应轻踩几次制动踏板,将制动器内的水分排除干净。

3.制动跑偏

(1)故障现象

1)制动时,汽车向一侧偏驶。

2)制动时,必须紧握转向盘,才能使车辆保持直线行驶。

(2)故障原因 主要是由左、右两侧制动力或制动时间不一致所致,具体原因如下:(www.xing528.com)

1)左右两车轮轮胎气压不一致。

2)左右两车轮制动间隙不一。

3)左右两轮制动蹄与制动鼓的接触面积不相同。

4)一侧前轮制动器进水或油污。

5)一侧前轮制动鼓变形严重或磨出沟槽。

6)左右两轮制动凸轮转角相差太大。

7)左右两轮制动气室推杆外露长度不一,伸张长度不等。

8)左右两轮制动软管与制动器室膜片新旧程度不一样。

9)前轮负前束。

10)两钢板弹簧弹力不等,车架变形或前桥移位等。

(3)故障诊断与排除

1)诊断此故障应首先进行路试。在良好的路面上,对车辆进行紧急制动试验,若两侧车轮的拖印基本一致,而在不踩制动时也出现跑偏的现象,其故障原因同行驶跑偏相似,则应检查左右两车轮的轮胎气压、花纹和磨损程度是否一致;检查前悬架弹簧是否有折断或弹力不等现象;检查前后桥的轴距是否一致;检查车架是否变形。

2)若在汽车制动时,忽而向左跑偏,忽而向右跑偏,则应测量前轮前束,若前束不符合规定,应进行调整;检查转向横直拉杆球头销是否松旷,若松旷,则说明球头销调整过松或磨损过甚,应进行调整或更换。

3)若制动时各车轮拖印不一致,汽车向一侧跑偏,则说明方向相反的一侧车轮制动力不足或制动过晚。可一人踩动制动踏板,另一人检查该车轮制动气室的工作状况。

①查听有无漏气现象,若有,说明制动气室膜片破裂、气管或接头漏气,应进行更换或修理。

②检查制动气室推杆的伸缩情况,若推杆弯曲或发卡,应进行修理。

4)若制动气室的工作状况良好,应支起车轮,检查车轮制动器的技术状况。拆下制动器检视孔盖观察,若制动器间隙过大,应进行调整;若制动蹄摩擦片上有油污,应拆卸车轮制动器清洗制动蹄摩擦片。

5)经上述检查正常,但制动时车辆仍跑偏,则应拆卸车轮制动器进行如下检修:

①检查制动蹄摩擦片状况,若摩擦片磨损过甚、硬化或铆钉外露,应进行更换。

②检查制动蹄回位弹簧的状况,若有折断或弹力减弱,应进行更换。

③测量制动鼓的圆度和圆柱度,若已超差,应镗削。

④检查制动臂和制动蹄的转动是否灵活,若有发卡现象,应进行润滑。

4.制动拖滞

(1)故障现象

1)汽车起步困难,行驶无力。

2)汽车行驶一定里程后,制动鼓发热,滑行距离缩短。

(2)故障原因

1)制动踏板无自由行程。

2)制动拉杆发卡或回位弹簧过软使制动踏板不能回位。

3)制动控制阀中的排气阀开度过小,回位弹簧过软、折断,橡胶阀座老化发胀。

4)制动气室膜片(活塞)回位弹簧疲劳、折断或弹力过小。

5)制动凸轮轴在其承孔内缺油、锈蚀或折滞。

6)制动蹄与支承销锈蚀或回位弹簧过软、折断。

7)制动间隙调整不当,放松制动踏板后,制动蹄摩擦片与制动鼓仍局部摩擦。

8)其他方面原因,如轮毂轴承松动、半轴套管松动等。

(3)故障诊断与排除

1)首先对车辆进行路试,路试中要有意使用制动器。当行驶一定路程后,停车检查各车轮制动鼓的温度。

若发现制动鼓均发热,且抬起制动踏板时制动阀排气缓慢或不排气,多属制动阀和制动操纵机构故障。

①踩下、抬起制动踏板,观察制动踏板的回位情况,若制动踏板不能完全回位,说明制动拉杆发卡或踏板轴润滑不良,应修复或润滑。

②检查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符合要求,若自由行程过小,说明制动阀的排气阀开度过小,应进行调整。

③踩下制动踏板并迅速抬起,查听制动阀的排气声音。若制动阀排气缓慢且拖延时间太长,说明排气阀排气不畅,应拆检制动阀。检查排气阀排气间隙是否过小,回位弹簧是否折断、弹力是否过小或阀座表面是否有胶质、油污等。若制动阀排气迅速,说明故障在车轮制动器,应全面检查。

若路试后发现个别制动鼓发热,则说明该车轮制动拖滞。可由一人在驾驶室内连续踏下、抬起制动踏板,另一人在该车轮处观察制动气室推杆的动作情况。

①若制动气室的推杆回位缓慢或不回位,则拆下该车轮制动器的调整臂再做检查。若此时推杆回位仍缓慢,说明推杆弯曲、发卡或制动气室弹簧折断、制动气室内油污严重,应进行修理或清洗;若此时推杆回位正常,说明制动凸轮轴润滑不良,应加注润滑脂

②若制动气室的推杆回位正常,则应支起车轮做进一步的检查。轴向推拉车轮检查轮毂轴承的轴向间隙。若感觉松旷,说明该车轮轮毂轴承松旷,应进行调整。沿圆周方向转动车轮,检查车轮转动是否灵活。若转动阻力较大,则应检查轮毂轴承间隙或制动器的间隙是否过小。若转动阻力时大时小,则应检查制动鼓是否变形。

2)经上述检查均属正常,则应拆卸车轮制动器做进一步的检查。拆下车轮制动器的制动鼓,检查制动蹄的回位情况。若制动蹄回位慢或不回位,则应检查制动蹄回位弹簧弹力是否减弱、制动蹄与支承销之间是否润滑不良、制动凸轮轴是否润滑不良,应进行更换或润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