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缺陷分布情况
根据相关检测报告,截至2018年1月,双碑隧道共有裂缝638条,其中裂缝宽度不小于0.2 mm的有634条,裂缝最大宽度为1.2 mm;共有渗漏水380处,其中354处浸渗,21处滴漏,5处涌流;共有内装饰破损、剥落19处;共有衬砌脱空2处、不密实3处;共有洞门破损、露筋3处;共有防火门损坏车行横通道内16扇,人行横通道内18扇。
①左线隧道:裂缝共306条,其中裂缝宽度不小于0.2 mm有303条,裂缝最大宽度为1 mm;渗漏水共163处,其中148处浸渗,11处滴漏,4处涌流;内装饰破损、剥落11处;衬砌不密实3处;洞门破损、露筋1处。
②右线隧道:裂缝共332条,其中裂缝宽度不小于0.2 mm有331条,裂缝最大宽度为1.2 mm;渗漏水共217处,其中206处浸渗,10处滴漏,1处涌流;内装饰破损、剥落8处;衬砌脱空2处;洞门破损、露筋2处。
2.2.2 裂缝整治设计与施工
根据《双碑隧道结构定期检查——检测报告》评定结论:双碑隧道存在轻微破损,现阶段趋于稳定,对交通安全不会有影响,目前双碑隧道整体处于安全状态。根据报告中裂缝检测数据,隧道裂缝宽度为0.18~1.2 mm,均为结构裂缝,其中小于0.2 mm的裂缝共4条,左洞3条,分别为2条环向裂缝和1条纵向裂缝,宽度均为0.18 mm;右洞1条,为斜向裂缝,宽度为0.19 mm。为根治本次缺陷整治中的所有裂缝,拟对所有裂缝均采取低压注浆方式封闭(附图2.1、附图2.2)。裂缝位置较高处采用移动脚手架措施。
压力注浆采用斜孔衬砌表面打孔注浆,注入改性环氧树脂胶液进行封闭修补,其施工工艺如下:
①测定裂缝宽度,确定裂缝长度。
②基层处理:将待施工的混凝土表面及周围清洗干净,除去原装饰、泛碱、油漆、表面涂层及其他外来杂物,铲除疏松、空鼓和蜂窝结构,处理范围不小于裂缝两侧50 mm宽度,使表面保持干燥。
附图2.1 缝宽δ>0.2 mm裂缝压力注浆处理
附图2.2 注浆嘴平面布置图
③钻孔:一般采用2 mm直径钻头钻孔,按间距20~50 cm布置,钻孔深度需穿透裂缝,钻孔位置尽量设在裂缝较宽、开口较畅通的部位周边,钻孔口贴上胶带,预留。斜向钻孔应穿透裂缝部位,且应注意不要打穿防水板。注浆钻孔间距如附表2.1所示。
附表2.1 注浆钻孔间距
④封闭裂缝:采用封缝胶沿裂缝表面涂刮封闭裂缝。
⑤安设塑料底座:揭去钻孔上的胶带,用封缝胶将底座粘在钻孔口上。
⑥安设灌浆器:将配好的树脂注入软管中,把装有树脂的灌浆器旋紧在底座上。
⑦灌浆:松开弹簧,确认注入状态。灌浆顺序为由下向上,平面可从一端开始、单孔逐一连续进行。当相邻孔开始出浆后,保持压力3~5 min,即可停止对本孔灌浆,改注相邻灌浆孔。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2~0.5 MPa。
⑧注入完毕:压浆结束后在0.2 MPa的压力下压水检查压浆效果,确认不再进胶后,可拆除灌浆器,用堵头将底座堵死。
⑨拆嘴:灌浆树脂固化后,敲掉底座和堵头,清理表面封缝胶。⑩封口:用封口胶进行灌浆口的修补、封口处理。
2.2.3 渗漏水整治设计与施工
1)隧道普通段渗漏水处治
隧道普通段渗漏水处治采用钻孔引排水+表面封闭治水的方式进行整治。
(1)钻孔引排水
在渗漏水点边墙脚打设φ50泄水孔,孔口设置φ50UPVC管顺接,将水引入路侧排水沟;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造成泄水孔淤堵的情况发生,泄水孔采取斜向打设,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0°~15°(附图2.3、附图2.4)。泄水孔个数根据实际水量大小及现场情况确定。为减少电缆沟侧壁开孔数量,对离得较近的泄水孔,设置φ50UPVC管顺接后,采用Y形三通接头汇入φ100UPVC管引入路侧水沟。
(2)表面封闭治水
先凿除渗水面以外20 cm范围的内装饰层,并将衬砌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基层(附图2.5)。然后涂刷二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浓缩剂进行防渗,待凝固后再恢复防火装饰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浓缩剂进行防渗,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基面检查与确定→边墙脚钻孔→基面凿除、基面修整与清洗、基面湿润→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制浆→刷浆→检验、养护→恢复防火装饰层。
附图2.3 泄水孔排水示意图
(www.xing528.com)
附图2.4 泄水孔引排水平面示意图
2)隧道富水段渗漏水处治
隧道富水段渗漏水处治钻孔引排水+面形注浆堵水+埋设引水槽引排水的方式进行整治(附图2.6)。
附图2.5 面形浸渗、滴漏水处治示意图
附图2.6 富水段渗漏水处治纵断面图
(1)钻孔引排水
在富水段按5 m间距或渗漏水点位置的边墙脚设置φ100泄水孔,孔口设置φ100UPVC管顺接,将水引入路侧排水沟。泄水孔个数根据实际水量大小及现场情况确定。为减少电缆沟侧壁开孔数量,对离得较近的泄水孔,设置φ100UPVC管顺接后,采用Y形三通接头汇入φ100UPVC管引入路侧水沟。
(2)面形浸渗、滴漏水注浆封堵
对面形浸渗、滴漏或边墙3 m以上局部涌流水部位每隔20~50 cm设置φ20 mm钻孔,孔深控制在衬砌厚度的一半左右,局部段落可根据现场渗漏水情况加深钻孔,然后采用水性无机堵漏材料进行注浆封堵,再在衬砌表面做聚合物韧性防水层4遍(厚度不小于2.0 mm)(附图2.7)。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基面检查与确定→边墙脚钻孔→渗水面布孔及钻孔→埋设孔口管→灌浆→闭浆→拆除阻塞设备→检验→养护。
以上工作之前必须将混凝土上防火材料清除,并留不小于100 mm工作面。用电动角磨机将混凝土基面打磨干净,不能有油污、粉尘、松散混凝土。做防水前将基面充分湿润。灌浆前,采用高压清洁水将混凝土缝隙冲洗干净。上述工作完成后恢复防火装饰层。
附图2.7 面形浸渗、滴漏或边墙3 m以上局部涌流水注浆示意图
(3)埋设引水槽引排水
在施工缝、水量较大的环向涌水裂缝及3 m以下水量较大的涌水裂缝设置φ100半圆形不锈钢引水槽将水引至边墙脚与φ100圆形UPVC管顺接,将水引入路侧水沟(附图2.8)。施工时,对水量特别大的个别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加大不锈钢引水槽至φ150或φ200措施。
附图2.8 泄水孔引排水平面示意图
对于施工缝或水量较大的环向裂缝位置,拱墙拉通设置引水槽;对于边墙存在局部水量较大的裂缝位置,采取对边墙3 m以上范围注浆封堵,3 m以下范围设置引水槽引排水措施(附图2.9)。
附图2.9 裂缝漏水处治示意图
引水槽先用M8膨胀螺栓固定(间距50 cm),再用堵漏剂将边缝封堵不漏水,最后外做聚合物柔性防水层(二布七涂,布采用聚酯纤维布)(附图2.10)。二布七涂的具体工艺如下:
①基层处理。
②涂刷聚合物防水涂料一层,防水层干燥后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
③涂刷防水涂料一层随即铺黏聚酯纤维布,再涂刷一层防水涂料干燥后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
④涂刷防水涂料二遍。
⑤涂聚合物韧性防水层二遍。
由于双碑隧道雨季渗漏水量较大,为增大引水槽过水面积,将引水槽位置二衬凿出3 cm的弧形槽,表面涂刷一层聚合物柔性防水层。
不锈钢引水槽上封口和中间部位设置检查维修口,平时用聚合物柔性防水涂料封闭。
附图2.10 涌流水处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