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362年后周分裂尾声和北宋统一

1362年后周分裂尾声和北宋统一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我们讲到了梁唐晋汉这四代,在951年这个周朝建立,史称叫做后周。这个时候郭荣就走上历史舞台,郭荣是这个小分裂的时间段里头非常有才干、有胆识的英主,是不多见的领导。后来王朴被周世宗任命为开封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到了公元979年灭掉了北汉,这下北宋终于统一,北宋翻开了新的一页,《资治通鉴》到宋建立前即宣告尾声。[3]《资治通鉴》截止到后周的显德五年,也就是说宋统一之前。内圣是伦理道德,而外王是政治学。

1362年后周分裂尾声和北宋统一

前面我们讲到了梁唐晋汉这四代,在951年这个周朝建立,史称叫做后周。周朝太祖叫做郭威,郭威很有胆识。郭威在历史上活跃的时间不长他就病故了,但是他没有亲儿子,只有干儿子,这个干儿子就是柴荣,后来改名叫做郭荣。您要读《水浒传》里面小旋风柴进就是这个柴家的后人,北宋对他有愧,所以才赐以丹书铁券。

这个时候郭荣就走上历史舞台,郭荣是这个小分裂的时间段里头非常有才干、有胆识的英主,是不多见的领导。他在位时期,改革财政,稳定社会,推行新的制度,老百姓非常买账。而且他还大刀阔斧地开疆拓土,形成了新的格局。

后周世祖郭荣像

当时郭荣也就是周世宗有一个重要的臣子叫做王朴,这个人他的官职是比部郎中,他给皇帝提了建议,说您应当对北方的政权北汉下手,对南方的政权南唐下手,而且发展生产,精兵简政,推行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为统一打下基础。打下南唐就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南唐这个地方是鱼米之乡,是你的经济后盾。不仅如此,南唐的主上非常暗弱,人心思变,所以拿下南唐指日可待。[1]这个话其实就像诸葛亮隆中对一样,对历史走向发生了很大的指引。虽然后周的主上没有将其全部完成,但是这个方向是对的,后来的赵匡胤也是这么做的,应当说王朴高瞻远瞩。后来王朴被周世宗任命为开封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而当时后周和北汉打了一场恶战,史称高平之战。这个高平在今天山西的高平,其实这个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古战场,赵括纸上谈兵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北汉的刘崇非常看不上郭威,他认为郭威新建的后周政权一定立足不稳,而郭荣更不是他看得上的人,并且这场仗打了起来,他还有后盾,就是契丹。契丹给他撑腰,他更有底气。可是轻敌必败,周世宗郭荣亲自上阵,抵挡流矢也就是散箭,使得军心大振,于是将士一心,以少胜多,给刘崇一个下马威,[2]使得北汉政权长时期不敢犯边。北方的心腹大患就解决了,剩下就是南唐。周世宗又和南唐作战,居然拿下了江淮之间许多肥沃地带,这个地方既是水草美的粮田,又是江南的门户,拿下江淮,等于南唐门户大开,下面统一南唐就可计日而待了。

而周世宗的雄才伟略还不止于此,他也不想随时都听契丹的话,他可不是那个儿皇帝。他想幽云十六州掌握在契丹手中不是个事,总是中原王朝的一把利刃,所以必须拿下幽云十六州,进而后周和契丹打了一系列的恶仗硬仗,围绕着长城的许多险关要塞都拿了下来。但是天不假年,就是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他小儿子登基,这个孩子叫郭宗训,才七岁,所以大政都只能靠着大臣,于是下边就有着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赵匡胤是郭威的下属,他当殿前都点检,相当于京畿卫戍区总司令,手握重兵,当时他就和手下密谋要夺权,他这个时候就借口北方契丹人扰边,手中掌握着重兵。下边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走到这的时候索性睡梦之中被臣子披上黄袍,他还在作秀,战战兢兢起来,你们这样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吗?我如何面对大周的列祖列宗呢?我如何面对他们孤儿寡母呢?这时候把臣下批评一顿之后,实在没辙我还是干了吧。其实咱们看历朝历代的野心家都会说这种话,全是违心的话,都是在作秀。这个时候他继位之后建的就是宋,人们一看,他说的契丹兵也没了,就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幕戏剧。这些事情是宋朝当代史,司马光不多写了。

宋太祖赵匡胤像

宋建立以后就逐渐完成后周留下的统一计划,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灭完南平之后,把南平一干人等掳掠而来,其中就有赵匡胤喜欢的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和赵匡胤还留下一段佳话。那么在公元975年灭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只能投降,这个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大才子,但是也是失败的政治家。我们说历史上有许多这种错位的君主,如果让他当一个王爷,他会当得非常好,但是让他当最高领袖,他会一塌糊涂,对于他自己,对于天下苍生都是巨大灾难,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的人。李煜被掳掠到开封,后来被毒死,大家都知道这是历史悲剧。到了公元979年灭掉了北汉,这下北宋终于统一,北宋翻开了新的一页,《资治通鉴》到宋建立前即宣告尾声。

北宋的面貌和原先不一样,他是把加强君权、加强中央权力放在首位,当时宋太宗曾经有一句话,叫“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有的时候也写“事为之制,曲为之防”。也就是说这件事甭管是正常发生,还是反常发生,我们都有制度能够保障它,通过制度建设来消除这个事情的负面因素,这叫“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其实当时摆在宋朝天子面前的有外患也有内忧,外患是辽朝,是大兵压境;内忧是臣子的夺权,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殿前都点检,他对这一套夺权走马灯式的过程太了解了,所以一上来就玩了一招,大家也都知道,叫杯酒释兵权,逼着自己的将领奉上军权,你回家当富家翁多好,歌儿舞女在你身边多好,拿着这个兵权早晚是祸。所以他把精力放在处理内忧上,外患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予以和解,和北方少数民族有岁币,可和谈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据说这样的成本比打仗要小得多。宋朝皇帝非常现实,但是他也没想到,这是同样养虎为患。

宋神宗赵顼像

而宋朝皇帝加强权力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的丞相叫做范质,范质是后周过来的丞相,他知道赵匡胤夺权的过程,原先赵匡胤是他的同僚,现在成为他的领导,所以他必须得亦步亦趋表忠心。原先在唐王朝这个宰相拥有特权,汉唐时期宰相权力都不小,据说唐朝在朝堂之上得给宰相看坐,而且这时候宦官上茶,其他大臣是垂手侍立向皇帝奏报条陈,这个时候坐着的是宰相和皇帝。(www.xing528.com)

司马光像

可是到赵匡胤和范质这就变了,这个也有笔记记载,说当时赵匡胤说,我耳聋眼花,你必须得把这个条陈拿得近一些,我才能够看到。这个范质宰相索性站起来把条陈给皇帝,手下人就把他的凳子给撤去了,他一看没凳子,也只好站着了。此后就形成惯例,所有臣子必须对皇帝垂手侍立,恭敬对答,就形成宋朝的制度。[3]

《资治通鉴》截止到后周的显德五年,也就是说宋统一之前。通过这么样的长时段的历史,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场景,其实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治乱兴衰。这和儒家思想是吻合的,儒家思想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叫做内圣,一个叫做外王。内圣是伦理道德,而外王是政治学。内圣自然有儒家经典去教你,关键政治学光靠经典是不够的,还得需要实战。学而优则仕,是让你进行实践的。留下来的古往今来的兴衰成败教训,统治者必定得懂,所以才有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藏于国家图书馆

在《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后面就是司马光给宋神宗的奏表,宋神宗的批示,即《资治通鉴》的序。后来元祐更化之后又发生了逆转,当时司马光这一派被打成逆党,那个臭名昭著的蔡京等人抬出来的就是王安石的新法,所以有人说《资治通鉴》这个书应该毁版。可是当时有臣子说,哪能毁版?这个书里头有神宗皇帝的指示,因此《资治通鉴》才保存了下来。[4]

这个序言以及司马光的奏表建议大家仔细读,带着当时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司马光向皇帝诚惶诚恐地做报告,他说我写了这么长久的历史事件,而且花费了十几年,到现在我已经耳聋眼花,甚至提到这件事我就忘了那件事,撂爪就忘,所以您还能让我把这件工作完成,成为您的参考,对我来说是三生有幸。司马光说,干完这件工作,言下之意,九泉之下也能瞑目。[5]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司马光就与世长辞。而宋神宗的批复赐名“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教训都在于此,统治者怎么能够忽视呢?只有把这些东西琢磨好,研究透,才能长治久安,给江山社稷带来福祉。这个就是政治家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哪朝哪代都不过时。

[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显德二年:“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中显德元年:“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北汉主知帝自临陈,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元徽,北汉之骁将也,北军由是夺气。时南风益盛,周兵争奋,北汉兵大败,北汉主自举赤帜以收兵,不能止。”

[3] 《邵氏闻见后录》卷一:“艺祖(赵匡胤)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宋史·范质传》记载不同:“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总之当时规矩改了,皇帝面前宰相已经没了座位。

[4] 周辉《清波杂志》卷九“毁《通鉴》”:“了斋陈莹中为太学博士。薛昂、林自之徒为正、录,皆蔡卞之党也,竞尊王荆公而挤排元祐,禁戒士人不得习元祐学术。(蔡)卞方议毁《资治通鉴》版,陈(陈莹中)闻之,因策士题特引序文,以明神宗有训。于是林自骇异,而谓陈曰:‘此岂神宗亲制耶?’陈曰:‘谁言其非也?’自(林自)又曰:‘亦神宗少年之文耳。’陈曰:‘圣人之学,得于天性,有始有卒,岂有少长之异乎?’自辞屈愧叹,遽以告卞。卞乃密令学中敞高阁,不复敢议毁矣。”又见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九《司马光》。

[5] 《资治通鉴》《进书表》:“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