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她称制达十五年之久,如果再算上她和唐高宗“二圣”听政的时间段就更长。唐代很开放,政治也比较清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女皇帝,人们还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表现出唐王朝独有的气魄。
今天学者对武则天的肯定是很多的,但是古代史家中很多人对武则天有诟病,女子称制本身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且武则天采取了很多非常的手段,诛杀骨肉、任用酷吏、打击异己、扶植私党、宠幸男宠,目的不外乎巩固统治根基。她的打击面很大,属非常之举;但是她有雄才伟略。《资治通鉴》有好多故事能够说明这一点。她用了一批特别名臣,一个是张柬之,后来发动兵变逼她让位。还有一个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备受武则天青睐,甚至敢于在武则天面前说“不”。武则天因狄仁杰主动劝谏,不去观葬舍利,还说成吾直。有一个大臣叫娄师德,一度也当过宰相,他举荐了狄仁杰,但他很是君子,也没告诉狄仁杰。后来两个人有矛盾,武则天就问狄仁杰,你知道我为什么重用你吗?狄仁杰说我靠文章和品德,不是人际关系。武则天就告诉狄仁杰,事实上是娄师德推荐了你。狄仁杰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感慨了一句,我竟不知道娄公有这样宽宏的气量。他能这样包容我,也不夸耀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1]
武则天表现出非凡的气量,甚至出人意料。有一年闹了大灾,武则天就下令不准到江淮里去捕鱼,也不准杀羊,因为羊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物资,而江淮是需要保护的。武则天令一下,人们就得遵从。有一个官员叫张德,他的官职是右拾遗。张德老来得子,在喜筵之中杀羊款待宾客。要么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有一个叫杜肃(杜肃是补阙,也就是说他还不入流)偷偷地就藏了一块肉,给皇帝写奏折,打小报告。上朝的时候,武则天主动问办酒席的张德,说你的喜事办得怎么样?张德说很好很好。那肉哪来的?你杀羊了是吧?这下张德吓得体似筛糠,赶紧承认错误。武则天是什么态度?武则天把这个杜肃的奏折扔到地上,以后不要交往这种人。武则天这手行为很反常,但她说我的确是下令不杀羊,可是我没说办喜事白事不杀。给同僚打小报告的,不是什么好人。于是杜肃也就没法过日子了。[2]
张柬之像
今天咱们对武则天的评论还是正确的。她有残酷的一面,尤其是用了臭名昭著的来俊臣、周兴等人,这些人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武则天本身出身很贫寒,她一心一意想把庶族地主推上舞台,重新编撰了《氏族志》,运用酷吏是打击士族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不惜冤狱横生。但是这是她的手腕,当达到目的之时,甭管男宠还是酷吏都失去了价值,武则天拿他们当替罪羊,以泄民愤。[3]
狄仁杰像
武则天受人诟病的还有一条,那就是男宠。这个男宠,叫薛怀义,本身是洛阳中的一个小混混,原名叫冯小宝,后来受得武则天的重视,出入宫禁之中,身份是和尚。薛怀义在武则天面前说一不二,后来也玩火自焚。武则天认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也就疏远了他。结果薛怀义心生怨恨,把武则天的明堂给烧了,这下皇帝大怒,只能赐薛怀义死。[4]
薛怀义之后还有张易之、张昌宗这兄弟二人。二十年前有一个电视剧叫《大明宫词》,里面就有这个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男宠,比这个薛怀义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个人权倾朝野,官员想见皇帝势必要通过他们。阿附之人比比皆是,武则天曾袒护他们,但最终他们死在张柬之手里。[5]
武则天到了晚期,狄仁杰、张柬之等大臣就对女子称制提出了异议,尤其狄仁杰曾经劝诫皇帝。武则天做了一个非常怪的梦,梦到了一只大鹦鹉,它的两个翅膀折断了,武则天非常恐惧,醒来之后就问狄仁杰,这到底预示着什么呢?狄仁杰说,鹦鹉的鹉就是您武后的武,两个翅膀折断,那就是说您的两个儿子被迫害。李显、李旦已经被她所废黜,李唐骨肉受尽摧残,您不应该再从武家人之中找继承人。狄仁杰就对皇帝分析,说您春秋已高,如果说把大位给武三思、武承嗣等,这些人肯定没有您儿子亲,一个是您的侄子,一个是您的亲儿子,您说哪个能对你更好?另外一方面,古往今来女子称制从没有听说过,如果把武家子嗣立为皇储,于典志也不合,百年后他不可能把姑姑放到宗庙里头,从没有这样的前例。只有立了您儿子,才有可能把您放到宗庙里,享受李唐王朝的烟火。[6]武则天动了心,所以把李显招过来,武则天已不如原来固执。也能看出,武则天用狄仁杰等人,目的之一是充当她和李唐王朝之间的润滑剂,起到缓冲作用,不至于把事做绝。
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已经病得很重了,于是丞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病中的武则天让位,武则天也没有办法,因为政归李唐大势所趋。
武则天应当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她想树立新的一套,甭管是文化还是典章制度,打出武周的大旗,想扶植一批有才干的、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这些人武则天提拔得非常对,为后来唐玄宗所用的姚崇、宋璟等人,都和武则天有密切的关系。庶族地主代表鲜活的血液,为李唐王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甚至改革改到了文字上,当时她创造了很多字,今天咱们看起来也非常怪,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相关论文,有学者研究过武周新字。比如武曌的那个“曌”,日月明空为“曌”,这就是她自己创造的。天写成什么样,地写成什么样,她想创立武周的文化气象。
而古代女子称制的事情并不是正常的,武则天对此心知肚明。她想让自己的制度、文化在后代也流传下去,不至于人亡政息。哪个统治者都怕这一条,只要他是成熟老练的政治家就不会那么任性。所以她想方设法把改革的成果保留下来,哪怕是改头换面或旧瓶装新酒。她也不能完全得罪李唐王朝的人,包括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心腹大臣。这些人虽然是李唐王朝的人,但是另外一重身份,他们也是武则天的臣子,能够贯彻自己的主张,至少提拔庶族,后继者做到了。
所以武则天最后也就答应把大政还给自己的儿子。后来照样把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埋葬在一起,武则天的墓前还有无字碑。无字碑很有意思,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形容她(其实当时流行的是放在墓中的墓志铭)。
唐中宗李显像
唐中宗是非常暗弱的,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里面批评过李显。李显他的夫人是韦后。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被他母亲迫害的时候,他的夫人韦氏跟随身边,也是患难夫妻,尤其是颠沛流离之中生了安乐公主。但是母女两个人野心实在太大,李显又很暗弱,所以大权被安乐公主和韦氏所掌握的。李显也没有太大的心气,非常爱读《道德经》,对于权力那一套睁一眼闭一眼。有一个典故,叫墨敕斜封。当时韦后以及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明码标价,而父亲李显非常疼爱闺女,女儿想干的事情他也不阻拦。按规矩中书省草诏,然后皇帝签字,需要拿给门下省去封驳(门下省如果说不同意还得封起来驳回去)。这时皇帝签字的诏书,颁发某些人的委任状,做了标记,不是用朱笔写的,是用墨笔写的,而且封口是斜着的,这就告诉宰相们,这些你们不能封驳,只能颁行天下,这意味着卖官鬻爵已经合理合法了。[7]甚至韦后想学武则天,想把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走到了一起,迫害张柬之这些大臣。而这样的行为李显不置可否。(www.xing528.com)
唐玄宗李隆基像
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一不做二不休,就在李显吃的饼里头下毒,害死了李显,[8]另立了小皇帝李重茂,她们折腾,但十九天就完蛋了。弄垮她们的中坚力量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有胆识、有能力,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公元710年李显被弒,李隆基团结了反韦力量,和大臣一起杀向宫中,诛杀安乐公主和韦后,她们是罪魁祸首。[9]这样的政变,事实上是武周的残余势力的苟延残喘。
从武则天到李隆基,这个时间段很长。这是一个过渡期,许多旧的因素(士族的因素)在消亡,而新的东西(庶族的因素)在壮大。李唐王朝终于迎来了鼎盛的一页。当然鼎盛有漫长的铺垫,这个铺垫能上溯到隋甚至更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圣历二年:“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2]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久视元年:“夏,四月,戊申,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右拾遗张德,生男三日,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上表吿之。明日,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肉?’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
[3]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太后游苑中,吉顼执辔,太后问以外事,对曰:‘外人唯怪来俊臣奏不下。’太后曰:‘俊臣有功于国,朕方思之。’顼曰:‘于安远吿虺贞反,既而果反,今止为成州司马。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家争噉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4]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垂拱元年:“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又以其家寒微,令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出入乘御马,宦者十余人侍从;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见道士则极意殴之,仍髡其发而去。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屡以法绳之,怀义遇思勖于途,令从者殴之,几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天册万岁元年:“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太后密选宫人有力者百余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焚之以造塔。”
[5]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上神龙元年:“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6]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7]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景龙二年:“安乐、长宁公主及皇后妹郕国夫人、上官婕妤、婕妤母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皆依势用事,请谒受赇,虽屠沽臧获(奴仆),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钱三万则度为僧尼。其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
[8]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上景云元年:“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泄被诛;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9]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上景云元年:“隆基勒兵玄武门外,三鼓,闻噪声,帅总监及羽林兵而入,诸卫兵在太极殿宿卫梓宫者,闻噪声,皆被甲应之。韦后惶惑走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于隆基。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军士斩之。斩武延秀于肃章门外,斩内将军贺娄氏于太极殿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